頂點小說 > 大隋主沉浮 >第966章 落架鳳凰不如雞
    宰相兼黃門侍郎裴矩、太常卿裴蘊的府邸都位於擇善坊北曲之內,只不過兩座裴府雖然抵在一起,但是兩府相抵那邊卻是各有各的圍牆。兩牆中間不僅沒有便於走動的門,甚至還隔六七寸寬的縫隙,給人的感覺就是兩裴關係不合;畢竟以正常人眼光來看,如果他們共用圍牆,不僅省去一道圍牆的的錢、還省出一尺多寬的地皮。

    然而事實上,兩裴關係極好。之所以營造出這種不合的樣子,主要是因爲楊堅推行“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之時,發現兄弟之間的財產糾紛十分嚴重,於是他以兄弟多、容易鬧矛盾爲由,強令堂兄弟仍然一塊過日子的家族必須分家居住、必須自立門戶。如果財產分配出現矛盾,由官府出面解決;而官員要是膽敢幫偏,殺無赦。

    這項政策在民間得到擁護,很多百姓其實早就想分家了,可是財產分配不盡人意,有的人甚至連一口鍋、一隻碗也要爭,兄弟誰也不願喫虧,乾脆就不分了。然後就是兄長今天不做飯、那弟弟明天就睡懶覺。久而久之,關係越來越僵、家也因此而敗落。後來有了官府出面幫忙分家、且又公平公正,最後可謂是皆大歡喜。

    在這種轟轟烈烈的大勢之下,楊堅再回過頭來,要求官員和各大世家門閥效仿之,你們都說叔伯兄弟關係好、沒有財產糾紛、不忍骨肉分離,那也不是不可以;我也不想讓你們骨肉分離、更希望你們時時刻刻處在一起,所以未免紅塵俗世影響到你們的親情,你們就把官職讓出來,以後一家人在家裏暢訴親情好了。楊堅這一招直接命中要害,只好依令而爲。

    但是官員和各大世家門閥一開始並不擔心“推恩令”出現在自己的家族之內,因爲每個家庭都在長遠的發展規劃,哪個子弟可以重點培養、哪個必須放棄,全都有一整套規矩。倒不是說他們捨不得投下資源盡數培養,而是家族首要考慮的問題是團結、主次之分,他們擔心旁支、庶子得到資源後迅速崛起,漸漸凌駕嫡支之上,之後再奪權。

    旁支庶子縱然再不滿,可他們一生下來,就已經成爲家族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無論他們爲了仕途也好、還是生存也罷,都離不開家族的支持。誰要是膽敢與家族背道而馳,家族便能以家法將其收拾至死;即便是跑了,也能詔告天下,使其成爲舉世唾罵、無法立足的逆子和白眼狼。

    正是基於此,他們不怕旁支庶子背叛。可是世家和官宦子弟見慣了權力的好處,他們對於權力有一種鐫刻在骨頭裏癡迷,稍有機會便會奮力爭先;哪怕是沒有什麼本事的人也不肯甘居人後、也不肯一輩子成爲別人呼來喝去的附庸。

    旁支庶子長期被壓制、長期被邊緣化,早已有一股子火氣,他們被迫分出去的過程之中又受不到公正待遇,其心早已和嫡系漸行漸遠了。

    而楊堅等了一段時間,先是以不問門第的秀才科、明經科取代九品中正制;接着又廣推四門學(小學)、縣學、州(郡)學。其中前者,是解決了寒士和各大世家門閥旁支傑出子弟的入仕之門;而後者,則是解決了他們子孫的就學問題。

    各大世家門閥的旁支、庶子入仕無憂,子孫的教育問題也有了着落。他們對嫡系的依靠弱到極致,之前所受的不公慢慢佔據上風,誰還會甘心爲嫡系那些人當牛做馬?所以他們即便沒有和嫡系決裂,卻也是“出工不出力”,令各大世家都頭疼萬分、焦慮不已。

    無奈,他們只好聯合起來,逼楊堅廢學。

    楊堅那時已經年邁,而剛剛當上太子不久的楊廣的實力又遠不如楊勇,他爲了勝利交接,只好下令廢學、暫時停辦秀才科和明經科。

    儘管如此,可是族大則分家的概念和制度卻已形成了;而關係再好的兄弟一旦分了家,也是以自己的小家爲重,與其他叔伯兄弟自然而然的疏遠;即便一點矛盾都沒有,可是交情再好也經不住歲月的摧殘,如果別後幾年再相逢,已然無話可說、不知從何談起。

    在楊堅“族大則分”的政策之中,受損最嚴重的羣體無疑又是關隴貴族。因爲關隴貴族自成立之日起,便一直爲戰鬥而戰鬥,凡是出色的子弟就是好子弟、就能夠得到家族重點栽培,嫡庶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實力也沒有多大差距。

    當天下無戰可打,關隴貴族各大門閥一心整頓族務,嫡庶也開始族裏的“話事人”起了爭執和衝突。然而嫡庶不分、嫡庶實力相當,忽然要爭出一個結果、卻又不想傷感情,這又談何容易?比如說獨孤世家,獨孤信和郭氏所生的幾個兒子就是爲了爭得嫡系之名、家主之權,不斷排斥和排擠獨孤羅父子,最終迫使獨孤羅的長子獨孤纂無法立足,只好放下嫡系之名,帶着幾個弟弟自立門戶。

    相對於關隴貴族,傳承良久的士族早已度過嫡庶不分、嫡庶實力相當的階段,他們早已在一次次碰撞之中,建立一整套相對公平、都能授受的族規和家法,所以並沒有受到多大沖擊。

    裴矩和裴蘊在外面有“裴氏雙璧”之美稱,他們足智多謀,做事點滴不漏、深諳規避風險之道,在楊廣賜下地基之後,便在寸土寸金的擇善坊將兩座府邸修成了這個“怪”模樣,雖然他們什麼都沒有說,但是實實在在的做法,卻深得楊廣讚賞。

    此時的裴蘊正在府中偏堂接待一名來自南方的貴客——謝氏之主謝革。

    。。。。。。

    謝氏起家於魏晉時期,繼琅琊王氏、高平郗氏、潁川庾氏及譙國桓氏之後成爲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謝氏在東晉中期傳到謝安、謝萬、謝石、謝尚、謝玄、謝琰等人手上時,是謝氏最輝煌和最鼎盛時期。當時謝安由於過人聲譽和出色政治才能被椎上了宰相寶座,而謝尚、謝萬、謝石、謝玄、謝琰等人也各領強兵遍佈方鎮,謝氏子弟幾乎壟斷東晉王朝的軍政大權。

    特別是在着名的“淝水之戰”中,謝安坐鎮京師任總指揮、謝石任征討大都督、謝玄任前鋒都督、謝琰任輔國將軍,四人一起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戰後,謝安四人同日封公,他們不但獲得應有獎賞,也使謝氏門閥地位正式得得確立。形成了與皇族司馬氏、王氏“共天下”的局面。

    然而大浪淘沙、滄海桑田,東晉和南朝四朝在戰爭中更迭沉淪,而謝氏在歷經魏晉的崛起、東晉南朝的興盛,難以避免的在梁朝走了下坡路;傳到陳朝,謝氏雖然還有謝哲、謝嘏、謝儼和謝伷祖孫三代四人佔據高位,可是謝氏在整個天下的影響力已經微乎其微。甚至是陳始興王陳叔陵掘了作爲謝氏精神象徵的謝安墓時,謝氏家族和整個陳朝上下竟無一人出面干預,謝氏勢力之弱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