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創新第一步
    就是因爲定窯的工藝繁複,陳文哲纔會首先學習定窯的技術。

    他在製作各種釉色大瓶,也就是在製作瓷母的過程當中,首先學習製作定窯瓷,就是因爲定窯工藝設計的基礎門類比較多。

    所以學會了製作定窯瓷,他的所有基礎制瓷手段,就肯定可以全面提升到宗師級。

    現在要學習定窯制瓷手段,就肯定要了解一下它的發源地。

    曲陽,是定瓷藝術發祥地。

    儘管因宋金之戰,到了元代幾乎失傳,但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失傳近800年的定瓷技藝開始恢復。

    在新老定瓷人的不懈努力下,已恢復了昔日的輝煌。

    不管古今,想要入行,都要從學徒做起。

    比如現代的一些陶瓷企業,就算是公司引進的大學生,也不能例外。

    學徒的工作很單調,但是,陶瓷公司卻可以給你提供練手的機會。

    原來陳文哲沒有參加過其他陶瓷公司,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運作的。

    但是現在他缺知道了,如果是學徒,如果是在專門仿製定窯的工廠,那麼學徒工最先做的,就是拿孩兒枕的殘次品練手。

    由於製作孩兒枕的模具,是由五部分組成,因此,孩兒枕的泥坯上,也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模具縫。

    加之泥坯的頭髮、五官、衣服褶皺等紋路不夠清晰,因此,學徒工們不但要練習抹平模具縫,還要學會用刻刀沿着泥坯上模糊的紋路,刻畫出一個栩栩如生的胖娃娃。

    這項工作看起來容易,可等到真正上手的時候,纔會發現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衆所周知,定瓷的胎質很薄,因此,每一刀劃下去,要用多大的力道都是有講究的。

    就拿娃娃的頭髮來說吧,用力不夠,不足以刻畫出纖毫分明的髮絲。

    可是如果用力過大,又會刺穿泥坯。

    所以,小小的孩兒枕,一般有天賦的學徒工,不練他個兩個月,根本就沒法做出像樣的作品。

    按照規定,如果幹得好,一個學徒工幹一個月就可以出徒了。

    可是,很多專科出生的學徒工,兩個月能出徒就很好了。

    有時候,很多學徒工,自以爲做的不錯。

    可是,事情往往相反,老師傅就是不讓出徒。

    “我不比別人乾的差,爲啥不讓我出徒?”

    很多學徒工雖然話沒有說出口,可心裏卻滿是不解。

    但是,不讓出徒,肯定是有原因的。

    一般不讓你出徒,是爲了讓你把基礎工藝練紮實。

    只有當老師傅放心的放手,也就意味着你的基礎已經足夠紮實。

    陳文哲在夢中的沉浸式學習,也是按照這個流程來的。

    等他感覺學的差不多,纔開始真正練手。

    當然,他練手之時,沒有殘次品的孩兒枕讓他操作,他就只能從頭開始。

    雕刻他是很厲害的,製作出一件大體的泥胎瓷枕,輕輕幾下,他就能夠勾勒出瓷枕的大體形狀。

    之後,就需要精耕細作了。

    他會先用鉛筆,在泥坯上畫下草圖。

    再用尖細的劃針,沿着鉛筆的紋路,在泥坯上畫出溝痕。

    最後再用刻刀,將溝痕邊緣的泥料剔下,製造出立體的紋樣效果,一件作品就算誕生了。

    自身的天賦,加上沉浸式學習的繪畫功底,讓陳文哲在定瓷設計方面如魚得水。

    剛開始,他繪製的定瓷上的紋路,還是傳統的二方連續、纏枝。

    之後是二方連續圖案,也叫帶狀圖案。

    這是將一兩個單獨紋樣,組合成一個單位紋樣,再把單位紋樣,向上下或左右兩個方向,反覆連續而形成的紋樣。

    纏枝就更簡單了,是以其圖案花枝,纏轉不斷而得名。

    在陳文哲看來,這樣的圖案美則美矣,卻缺少新意。

    剛入行的新人,在進行定瓷作品的創作時,大多會去臨摹、學習古人的作品。

    但現在的陳文哲卻不止於仿古,現在是二十一世紀,每一個匠人所做的器皿、花瓶,在幾百年之後,可能也會成爲古董。

    他不希望百年之後,人們看到這個時代留下的定瓷作品,都是在模仿宋朝的器型與紋樣。

    他想要如同明清之時,能夠仿出自己的特色。

    到時候,後人一看,這是共和時期的制瓷大師陳文哲的作品,你看他的作品都有着相同的特徵,也是獨一無二的時代特色。

    可是,想要有着自己獨一無二的手藝,還能成爲一個時代的標誌,可不簡單。

    現在陳文哲也不想的太遠,他就想要稍微有點創新。

    而創新之中,器型的創新不容易,但是紋飾的創新,是不是就要簡單點?

    歷朝歷代以來,瓷器製作的紋飾很多、很雜。

    但是,圖形有準確的種類、數量嗎?

    肯定沒有,稍微變形,就是一種新的圖形紋飾。

    但是,要創新,還要被世人認可,這可不簡單。

    陳文哲剛開始只是練手,他想要做一些特殊的、與衆不同的東西。

    他想留下一些,具有全新面貌的定瓷作品給後人。

    於是,在掌握了定窯傳統裝飾技法之後,開始重起爐竈。

    他從造型設計、裝飾語言、構圖方式等方面入手,開始嘗試創作一些新的作品。

    這一段時間,他看過當代大家的作品,也學習過各時期的經典,更是研讀陶瓷專業方面的書籍。

    可是,想要推陳出新,卻不是那麼容易,比如設計什麼樣的圖案好呢?

    幸虧陳文哲早就想法,所以在憋了兩天之後,他終於有了創作靈感。

    他決定設計一副能體現萬物復甦、候鳥北還的作品。

    最典型的候鳥就是大雁,可是,他卻對自己筆下的大雁不太滿意。

    “感覺笨笨的、胖胖的,缺乏靈性。”

    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他決定把大雁改成天鵝。

    可是,要怎樣才能把天鵝優美的曲線,體現在定瓷上呢?

    這一段時間,陳文哲無論在哪、幹什麼,都會帶着自己的素寫本,以便於隨時把浮現於腦海中的靈感記錄在紙上。

    萬一靈光一閃,他就有了新的設計呢?

    木紋、銘文、波浪紋、幾何紋、流線紋,無數種紋飾,不停的在陳文哲的腦海之中翻滾。

    最後,全都可以衍化在一種固有的紋飾之上。

    以天鵝爲載體,簡化、抽象畫、流線化,最終得到美麗的圖案,就是成功。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