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超值金版-世界歷史1000問 >第二篇 中古史 2
    第二篇中古史2

    歐洲騎士文學有哪些特點?

    歐洲騎士文學繁盛於12、13世紀的法國,主要形式有三種:騎士抒情詩、英雄史詩、騎士傳奇。

    其中騎士抒情詩以《破曉歌》爲代表,英雄史詩以《羅蘭之歌》爲代表,騎士傳奇則完全出於文學的浪漫想象而由文人或宮廷詩人創作,數量衆多、系統繁複,可以說是騎士文學的主要形式。

    騎士的忠君、護教、行俠乃是以政治和宗教利益爲準則的,實際上他們不但是封建領主所豢養的武力階層,而且其自身也屬於封建統治者。

    他們忠君、護教、行俠是建立在一整套封建倫理道德和基督精神之下的,以維護封建倫理道德和基督精神爲最終歸宿。

    騎士文學描寫騎士,採取傳奇的題材,即非現實的敘事詩和幻想小說;以忠君、護教、行俠爲內容;以英雄與美人,冒險與戀愛爲題材;採用即興的、自由的、浪漫的創作方法編纂而成。

    從某種意義上講,英雄的最高榮譽就是被授予騎士的頭銜,而騎士也就象徵着英勇與忠誠。

    騎士的榮譽來自封建領主的授予。

    換言之,以全身之英勇與忠誠換取統治階層的認可與表彰是作爲英雄的最高價值或終極目的。

    拜占庭藝術有哪些特點?

    自從羅馬帝國分爲東西兩個帝國之後,以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布爾)爲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即被稱爲拜占庭帝國。

    其中蓬勃發展的東方基督教藝術也發展成爲拜占庭藝術。

    拜占庭藝術在現今的土耳其、希臘、保加利亞等地仍然有很多遺址。

    拜占庭藝術的奧祕,在於拜占庭的藝術家能奇妙地混合單純和複雜的形式,簡化空間並強化戲劇性的效果,還將衝突性的故事安排在純粹裝飾性的畫面上。

    他們的用色不再研究和模仿自然界的顏色,反而喜歡用一些濃烈而非現實的裝飾性顏色:比如黃金、寶石藍、深綠等,來表現自己的典雅品位和描述自己想象中富貴華麗的天堂。

    拜占庭藝術的主要特點是:有華麗的貼金箔的背景,鑲嵌馬賽克的造型技巧,寶光流動的顏色變化,空間簡化,戲劇張力強。

    頭頂上神聖人物有金色聖光等。

    尼卡起義是怎麼一回事?

    532年1月11日,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爆發了一場平民起義,起義者以“尼卡”(希臘語“勝利”之意)爲口號,故稱尼卡起義。

    起義是由皇帝查士丁尼的橫徵暴斂和官吏的貪贓枉法引起的。

    起義者襲擊官署,焚燬富人宅邸,包圍五宮。

    起義延續8天之久,控制了除皇宮以外的整個君士坦丁堡,並推選希巴提斯爲皇帝。

    查士丁尼先是用罷免一些文官職務的辦法,企圖撲滅起義的烈火,緩和平民對官吏的仇恨,但未能奏效。

    後又假意認罪,答應實行大赦,亦未能成功。

    當查士丁尼企圖逃走時,被皇后慕奧多拉阻止,並用激昂的言辭鼓勵他和大臣們的信念。

    最後查士丁尼的大將貝利撒留施展陰謀詭計,將起義者誘進賽車場,利用僱傭軍四面包圍,殘酷地鎮壓了這場起義。

    3.5萬起義者被屠殺,領導人被處決,但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東羅馬帝國的統治。

    何謂保羅派運動?

    保羅派,拜占庭帝國的基督教異端教派之一。

    約5世紀起產生於亞美尼亞和小亞細亞,7世紀下半葉傳播於拜占庭,8—9世紀廣泛發展。

    其教義受摩尼教影響,相信善惡二元論:善指精神世界或靈魂世界,爲天父所創造的“天國”;惡指物質世界,爲惡魔所創造的“現世”。

    要求恢復原始基督教會的樸素和平等精神,簡化宗教儀式,譴責正統教會的豪富、奢華和教階制,反對崇拜聖母、聖徒、十字架和各種聖像、聖物,主張取消修道院制度和正統教會所奉行的聖禮,保持洗禮,但洗禮宜在耶穌受洗年齡30歲時在河水中舉行。

    保羅派信徒多爲農民和城市平民。

    拜占庭帝國反對聖像崇拜的皇帝,一度對他們採取籠絡政策。

    752年,皇帝命保羅派信徒從亞美尼亞和小亞細亞一帶移居巴爾幹半島,以對抗保加利亞人,從此他們在巴爾幹各地廣泛發展。

    督馬起義時,保羅派參加。

    起義失敗後,大批保羅派信徒被屠殺。

    在帝國政權的鎮壓下,保羅派仍在阿拉伯人佔領地區和帝國東部邊疆一帶活動,並在東部邊境附近建立不喝水強按頭軍事根據地,不時出擊。

    872年,保羅派的最後軍事根據地被拜占庭皇帝巴西爾一世攻陷,有組織的武裝鬥爭終結。

    此後,信徒被遷往色雷斯,並逐漸同10—15世紀流行於保加利亞的異端鮑格米勒派合流。

    13世紀是誰行走了44個國家?

    伊本·白圖泰(ibnBattuta,1304—1377),摩洛哥人,大旅行家,1304年2月24日出身於摩洛哥丹吉爾的一個柏柏爾人家庭。

    20歲左右時,他去麥加朝聖。

    從此,他踏上了一條長達7.5萬英里的旅途,經過了44個國家。

    首先,他沿着北非海岸旅行,穿過現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和埃及的國土,到達開羅。

    從開羅到麥加有三條路線,白圖泰選擇了最短且最不常用的那一條,即從今日蘇丹的蘇丹港過紅海去麥加。

    就在他到達蘇丹的時候,當地爆發了針對埃及馬穆魯克統治者的叛亂,於是白圖泰只得折回開羅。

    在路上,據說他碰到了一位“聖人”,預言他除非先去敘利亞,否則永遠到不了麥加。

    這樣,白圖泰就決定先去大馬士革,沿途參拜耶路撒冷等聖地後,再轉向去麥加。

    在大馬士革度過齋月後,白圖泰順利地同一支商隊抵達了麥地那和麥加,完成了朝聖。

    這個時候,已經迷上旅行的他,決定不再回家,而朝下一個目的地、當時在伊兒汗國統治下的巴格達前進。

    白圖泰穿過現今沙特阿拉伯境內的茫茫沙漠,抵達了巴士拉,然後他轉向東北,朝拜了聖地伊斯法罕,再折回西南,經過設拉子、納傑夫,抵達巴格達。

    當時的巴格達尚未從旭烈兀的劫掠中恢復,仍是一片破敗景象。

    白圖泰在巴格達遇見了伊利汗國的大汗不賽因,隨着他一同去了伊利汗國首都大不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