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揚鋒漢起 >第三百二十六章是非得失
    二月二十八日,迎回天子的儀仗入江陵城。

    司馬休之覲見天子,伏地大哭,司馬德宗坐在席中,兩眼茫然。司馬德文泣不成聲,顛沛流離的生活終於結束了,能夠平安迴歸建康真是祖宗保佑。

    三月一日,司馬休之送天子登上樓船,劉毅、何無忌等人率軍護送,只留下千人駐守荊州城。

    天子儀仗剛走三天,桓振便率軍來攻,江陵城內有桓家舊吏,聽到桓振再來,打開城門相迎。

    司馬休之正在刺史府下令徵召城中青壯上城協守,聽到西門已破,不敢耽擱,帶着親衛從東門逃走,江陵城再度落入桓振手中。

    此時護送天子儀仗的隊伍已至夏口,輔國將軍何無忌繼續護送天子前往京城,劉毅和劉道規則分駐軍於夏口南北。

    司馬休之順江而下,逃至夏口,告知江陵被桓振奪走的消息,劉毅和劉道規相視一笑,此預料中事也。

    劉道規派劉懷肅率軍前往,劉毅則讓廣武將軍唐興前去,兩人暗中相爭,誰都想將收復江陵的功勞攬入己手。

    劉懷肅是劉裕從母(姨母)兄,以平定孫恩之功任費縣令,聞劉裕京口起兵投奔,平定桓玄之亂拜高平太守,馮該父子亦死於他的手中。

    劉道規(劉裕異母弟)暗中交待劉懷肅,此戰關係到荊州刺史落於何人之手,兩人都知劉毅不甘居於劉裕之下,對荊州刺史之職虎視眈眈。

    逆江而上,七天時間劉懷肅便趕到江陵西面的沙橋,桓振得知朝廷兵馬已至,擺下酒宴召集衆將道:“諸公,桓家已到生死關頭,且痛飲殺敵。”

    沙橋,劉懷肅列方陣,看着馳奔而來的桓家軍。桓振一馬當先,手持長槊,率先殺入陣中,勢如瘋虎。他身後的兵馬個個奮勇當先,盾牆被衝潰。

    看到軍兵露出懼色,劉懷肅暗叫不好,策馬持矛,朝着桓振迎去。桓振目眥欲裂,長槊猛刺劉懷肅,劉懷肅並不硬架,以矛身往外推,撥開槊杆。

    戰馬奔馳,相錯而過,猛然一箭射來,劉懷肅額頭中箭,鮮血順着臉頰直淌。

    身旁護衛大驚,要保護他離開,劉懷肅怒目圓睜,喝道:“何妨,殺敵。”

    身邊護衛被他激起血勇,紛紛揮刀怒吼道:“殺敵。”

    原本低迷的士氣大爲振作,朝廷兵馬呼吼着與荊州兵戰在一處,雙方殺得難分難解。

    桓振一口氣殺透方陣,暖風拂面,酒意上涌,感覺手中長槊沉重。只見遠處又有一隊朝廷兵馬殺至,桓振暗道不好,鼓起餘勇向前衝去。

    迎面一陣箭雨,桓振躲閃不及,身中數箭,鮮血直流,愈感乏力,回顧身側,只剩下十餘騎。

    自知必死,桓振哈哈笑道:“原本愚身死此處。”說罷,策騎朝朝廷大軍衝去,奮力斬殺數人後,被隱在一側的唐興刺死。

    桓振即死,荊州兵馬或散或降,劉懷肅與唐興大軍進駐江陵城。將桓字旗換回晉字旗,出榜安民,城中百姓木然地看着這一切,興亡皆是百姓苦。

    夏口,司馬休之得知江陵收復,連忙乘舟迴歸。東門處,劉懷肅率隊前來迎接,司馬休之感激地拉着劉懷肅的手道:“若無將軍,愚不知身歸何處。”

    劉懷肅心中暗笑,這位司馬刺史丟失江陵城,恐怕德輿和劉毅都不會再讓他呆在荊州了。

    三月十三日,天子司馬德宗迴歸京城,衆臣迎接,請罪。天子有詔,衆臣依舊行事。

    三月十九日,新的一輪任命頒下。

    琅琊王司馬德文,大司馬;武陵王司馬遵;太保;劉裕,侍中、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徐、青(南青州)刺史;劉毅,左將軍,豫州刺史,都督豫州及都督淮南歷陽廬江安豐堂邑五郡諸軍事;何無忌,右將軍;楊安玄,徵北將軍,雍、青(北青州)刺史,都督淮北諸軍事;劉道規,輔國將軍,幷州刺史(虛銜),領義昌太守;魏詠之,徵虜將軍,吳國內史;錄尚書事、揚州刺史,王謐;中書令,謝混;侍中孔靖、袁恪之;丹陽尹孟昶;尚書左僕射孔安國;吏部尚書郗恢、祠部尚書殷仲文、五兵尚書董懷、左民尚書袁湛、度支尚書陰友齊,等等。

    從將軍的排位來看,大將軍官居一品,二品依次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及前後左右四方將軍,四方將軍排序是前、左、右、後。

    四方將軍之下則是四徵(徵東、徵西、徵南、徵北)、四鎮、四安、四平將軍,居三品。

    楊安玄遠在雍州襄陽,官授徵北將軍,比起劉裕、劉毅和何無忌來低了一階,這便是不在京城的弊處。

    此時朝廷已知譙縱之亂,毛璩、毛瑾、毛瑗三兄弟皆死國難,下詔追贈三兄弟原先授予的官職,賜錢三十萬,布三百匹;追封毛璩歸鄉公,食邑一千五百戶,以毛璩之子毛弘之襲爵。

    雍州刺史楊安玄送來粟米二十萬石,綢緞五百匹,布千匹,金二百兩,珍玩字畫若干賀天子返京,表奏南陽太守楊思平爲梁州刺史、徵虜將軍,讓其收復梁州失地,平定譙縱之亂。天子准奏。

    御史中丞王楨之彈劾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兵敗至江陵失守,天子下詔免官,徵還建康,以徵虜將軍、吳國內史魏詠之爲荊州刺史。魏詠之,劉裕親信,荊州刺史一職最終落入劉毅手中。

    四月二日晚,楊安玄在宅中設宴爲三叔楊思平踐行,明日楊思平將率軍五千出征梁州。

    楊安玄舉杯道:“三叔遠赴梁州,少不了苦戰,巴蜀地形險要,三叔要多加小心。”

    楊思平笑道:“汝祖父曾是梁州刺史,汝父十五歲便鎮守成固抵禦秦軍,我楊家與梁州淵源頗深。唉,一晃三十年過去,事是人非,讓人生嘆。”

    “朝廷能授三叔爲梁州刺史,也算了卻楊家人心願。三叔,愚敬你一杯,願你旗開得勝,馬到成功。”楊安玄祝道。

    楊思平笑着將杯中酒一飲而盡,道:“安玄,三叔謝過了。”

    楊安玄替楊思平佈菜,緩緩語道:“三叔熟知軍旅,如何行軍打仗小侄不用多言。等三叔到達江州後,讓王鎮惡返還襄陽,朱齡石兄弟則留在三叔帳下聽用。”

    楊思平笑道:“足矣,朱家兄弟有如猛虎,有他二人相助爲叔定能很快收復梁州,奪取成都,平定譙縱之亂。”

    楊安玄放下筷子道:“小侄之意,三叔不用急着平滅譙縱,入梁之後先廢除營戶之制,輕徭薄役,與民生息,先收巴蜀人心。”

    楊思平停杯道:“安玄是讓爲叔善待氐人?”

    “巴蜀之地漢、氐、羌各族混居,互相之間衝突不斷。自東漢以來,氐人叛亂不斷,更曾建立過成漢國。”楊安玄提醒道:“此次譙縱能輕易奪取成都,平定益州,靠得是譙家在巴蜀二百餘年的聲譽。奪取成都時,有氐人營戶打開城門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