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161章 南察風波(五一)鹽弊(爲盟主曹面子加更第一章)

第161章 南察風波(五一)鹽弊(爲盟主曹面子加更第一章)(第1/2頁)

    自申用懋與高務實“偶遇”過後,接下來幾天朝堂上的局面略有緩和,皇帝也對此有了些反應,在一道來遲的南方劾奏上批覆:“舊事早有成論,毋庸再議。況海瑞正主南察,爾等此時羣起彈劾,其意若何?”

    江南畢竟也不是隻有一個南京,某些奏疏到得早些,某些奏疏到得晚些,這不過是尋常事,只是碰巧京師兩派已經達成了默契,他的奏疏卻上來了,免不得被皇帝這般警告。

    警告還算好的,至少沒把皇帝惹毛,得一個丟官去職的下場。說起來,這還多虧了申時行求和得快,皇帝見高務實這邊反應不大,考慮到朝政需要平穩,纔沒有動雷霆之怒。

    朝政既然穩住,封賞的事也就不必耽擱。兵部和戶部都是實學派當家,雙方商議封賞比較容易,不過關於李成梁的問題,梁夢龍還是有些不忿。

    梁夢龍認爲,就算朝廷對於勳臣格外寬容,而李成梁的確有個寧遠伯的流爵在身,但再怎麼寬容也不能賞罰不分。

    向察哈爾私售火藥是什麼性質?最起碼也是資敵啊!對於這種大是大非上的錯誤,哪怕他是勳臣,也頂多只能是罰輕一些,卻絕不能包庇不罰,更不能刻意替他遮掩。

    從道理上來說,梁夢龍的觀點完全正確,高務實也很贊同,一個國家不能缺少制度化的獎懲,否則遲早亂套。

    然而禮有經權,事有緩急,現在懲罰李成梁卻不是一個合適的時機,這會讓朝廷瞬間失序,高務實早已定下的一些步驟也會被意外打亂。如此會造成什麼樣的變數,那就連高務實這樣擅長分析推演的人都說不準了。

    任何一個擅長分析推演又長時間把控局面的人,必然不能忍受事情的發展出現失控的跡象,高務實也是一樣,因此他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

    這個方案的主要意思,就是封賞照舊,暫不追究李成梁的所爲,但兵部也不公開認定他無罪。高務實則派人悄然蒐集證據,爭取把事情查清、證據拿足,等將來朝廷局面變化,再選擇一個合適的機會與李成梁秋後算賬。

    忍不下隔夜仇的人是不適合爲官的,但凡“體制內”的人,不管他地位高低,都一定有能讓他暫時忍耐的人或者事。快意恩仇通常只適合亡命之徒,而秋後算賬纔是爲官者的常規操作。

    這個道理梁夢龍也懂,因此在高務實把話說明了之後,他雖然滿心不甘,但終究還是答應了下來。

    最後的結果,曹簠職務不變但官晉一級,加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賞銀三十兩,賜大紅紵絲飛魚服一襲;麻承勳“牽制有功”,加本都衛(山西行都指揮使司)都指揮同知,賞銀十兩;張萬邦正面破敵,加本衛(大同陽和衛)指揮使,賞銀二十兩……一衆人等不管有無正式作戰,凡參與出征者幾乎人人得功,個個領賞。

    至於軍中將士,那當然就看首級數了。不過按照高務實當初帶兵的原則,曹簠這一次上報的功勳也不是單看某人斬首幾級,而是按照低級作戰單位(如小鴛鴦陣就是一個實際上的“班”)來分功。

    這一來,少了個人的“造富”,卻分潤給了更多的人。至於各個小作戰單位的具體分賞如何,高務實當年的一項制度也被曹簠推廣,即該單位內進行不記名投票表決。

    具體辦法是每人用銅錢爲印,對分發下來的列表名單上的人,以一到五枚銅錢印分別蓋章,最終章多者功高,章少者功低,所有選票表當場集中投入一個選票箱。上級軍官則在投票完成之後當面開箱、公開計票,中途不得讓選票箱離開衆人視線。

    這個辦法總體來說是公平的,雖然個別時候可能也會導致某些人際關係搞得好的人多得“銅錢章”,但高務實認爲這可以理解和容忍:他既然人際關係好,說明大家願意聽他的,那他功勞拿得多也正常,畢竟……這也是一種威望。

    曹簠現在自認高務實嫡系,高務實搞出來的制度他當然緊緊跟隨,因此這次的賞賜也要按照這個法子來辦了。

    當然,這些細節高務實並不會再問,他的主要責任是打錢……哦,撥銀子。好在遼東的今年的鹽稅收上來了,這次雖然賞格不低,倒也還能應付。

    順帶提一句,遼東今年的鹽稅其實說穿了就是高務實和皇帝兩個人交的,全部來源於遼南鹽場。高務實向來是交“重稅”自證清白的,而皇帝則是因爲免得授人口實,所以也按高務實的比例交,這麼一來還導致了一個讓皇帝很不滿的結果。

    不是對跟着高務實多交了稅而不滿,而是遼東鹽場今年交的鹽稅居然達到了揚州的七成,這在皇帝看來簡直嘲諷。

    遼東鹽場的規模什麼時候達到揚州七成的?淮揚一代是鹽商蝟集之處,也是天下最大的鹽場,哪怕高務實的遼東鹽場擴張飛快,但揚州鹽場論規模至少也仍是遼東的三到四倍。就算遼東交得高,也不應該是這個比例,所以很明顯淮揚鹽稅裏頭有貓膩,很大的貓膩。

    不過這件事高務實沒表態,皇帝雖然生氣,也一時不知道從何插手。以遼東鹽場的“成績單”去責備兩淮都轉運鹽使司甚至南京戶部不是不可以,但朱翊鈞知道不會有什麼鳥用,相關主事之人雖然肯定會上疏請罪,但也一定會在奏疏例舉一大堆的原因,來說明他們確實只能收這到麼多。

    高務實要對南京進行力量滲透,本身也有一個原因就是想收回戶部對於鹽業的管理權。倒不是他特別愛攬權,而是他知道如果沒有他來改革,大明朝的鹽務問題根本就沒法改善。

    現在他做了戶部尚書,從長期來說,不可能全靠自己一家拼命交稅來給朝廷續命,必須把根子上的問題解決了,大明才能恢復健康。從短期來說,也只有提高國庫收入,才能避免在極其缺錢的這幾年再惹出一個西北之亂來。

    衆所周知有明一朝爲了加強對鹽業生產和銷售的控制,在全國設有都轉運鹽司和鹽課提舉司,各司均有較固定的行鹽範圍,並刊諸銅版,不可擅自改易。

    在各產鹽區中,兩淮鹽區因產量大,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交通便利而爲全國之冠。因此,其內部的微小變動都可能對整個國家局勢造成嚴重影響。

    朝廷對於兩淮鹽區委派官員也異常頻繁,這並不僅因爲兩淮在國家財政中的重要地位,也說明了這一地區的淮鹽行銷並非易事,很多時候需要朝廷予以干預。有賴於三舅張四教長期呆在揚州,高務實也因此很清楚在影響兩淮行鹽的諸多因素中,最主要也最直接的便是私鹽的盛行。

    何謂私鹽?民國之初的鹽務專家景學鈐曾經說過:“私者何?對官而言。何謂官,何謂私,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稅爲官,無稅爲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