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175章 糖衣毒藥
    這種土地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土壤保水性極差,雨後經常涌水,使得作物的培植非常困難,而且因爲火山灰和碎片的堆積,附加以河流的沖刷,使得這種土地容易出現各種奇特的地貌。

    多變的地貌加劇了灌溉的困難,而且薩摩藩所處的位置面向黃海和東海,往往成爲大型颱風的登陸點。灌溉困難和大量的自然災害,使得薩摩藩雖然名義上有77萬石(現在60萬石)的收入,實際上收入往往只有35萬石多點(現在30萬石)。

    收入的低下和支出的高昂,再加上長年戰爭的消耗,使得薩摩藩現在的實際情況就是極度貧困。

    在原歷史上,爲了緩解這種貧困的局面,薩摩藩的解決辦法就是向琉球出兵。在島津忠恆時期,通過征服琉球,島津家奪取了奄美大島四萬石的土地。同時獲得了從琉球的朝貢貿易中撈取利益的權利。

    這一舉動不僅大大緩解了早期和中期薩摩的財政窘況,而且也讓薩摩獲得了強大的經濟比如說奄美大島生產的黑砂糖。

    砂糖當時在日本是貴重的貨物,從本州到九州的各種地方的點心還有傳統的酒釀,製作時都需要黑砂糖。而這時日本國內黑砂糖出產地最大者即爲琉球,所以這份巨大利益爲薩摩獨佔。

    黑砂糖甚至爲薩摩藩建立了財政信用,藩廳藉助黑砂糖之利,成功獲取了大阪等地商人的大量貸款,爲早期和中期的藩財政提供了難以估量的助益。

    然而,薩摩藩奪佔奄美和黑砂糖利益,也僅僅是有效緩解了財政上的窘迫,實際上只是讓薩摩處於一種半飽餓不死的狀態,籓財政仍然需要借款以維持日常的開銷,而借款所附加的高額利息,漸漸成爲薩摩財政的又一重大負擔。

    因此,早期薩摩的各項改革只不過是緩解了財政危機,並不是真正扭轉了財政困局。甚至爲之後的財政增加了重大困難(利息),本質上來說依然處在破產邊緣。

    而現在由於高務實的存在,薩摩藩連琉球羣島也肯定拿不到了,因此砂糖的這筆吊命錢也已經註定與他們無緣。可以說此時的薩摩藩財政問題之嚴峻,實際上比大明朝廷還誇張。

    高務實打算通過朱應楨給他們的建設性意見,說起來真是很有中國古代的一貫特色:專賣制度。

    當然,不是鹽鐵專賣,是硫磺與樟腦的轉賣制度。硫磺與樟腦是薩摩藩對外貿易的主力產品,京華在九州島主要收購的貨物就是硫磺,而朱應楨家做的則是樟腦買賣——此前三池港衝突中有提過這一點。

    實際上高務實很清楚,臺灣島的樟腦產量更大、質量也更好,不過臺灣開發還只是剛剛起步,到今年爲止也不過移民了不到二十萬漢人,還遠遠達不到跑去深山老林開發樟腦的時期。此時此刻,薩摩藩還能繼續把樟腦貿易當初財政主力來經營。

    不過,薩摩藩落後的生產和銷售體系顯然與大明民間強大的購買力不匹配。按照高司徒的估算,薩摩藩的樟腦產量就算提高十倍,扔進大明也不過打個水花。這就完全有必要讓薩摩藩摒棄過去那種放任自流式的發展和管理,進行官方改革,由藩廳掌握管理權,並與北洋海貿同盟簽訂獨家供銷合同。

    與此同時,硫磺貿易也是一樣。對於火山衆多的日本而言,硫磺這玩意接近於天賜——白送的貨。整個日本由北到南哪都有產,不過後世的主產區是東北和關東。

    產量問題高務實倒不必擔心,也沒必要去和後世對比,畢竟後世的硫磺用量遠超當前不知道多少倍。反正就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只要薩摩好好開發和管理,他一家的產量都夠整個京華四處開戰了。

    當然話說回來,高務實也不打算真讓薩摩藩成爲京華硫磺的唯一供應地,或許他能容忍在尋常時候都從薩摩拿貨,但在臺灣等其他有硫磺產出的地方也一定會維持低程度的開發,以避免萬一薩摩或者日本局勢失控,京華出現硫磺短缺的困擾。

    不過,按照高務實的粗略估算,薩摩即便把硫磺和樟腦改革爲專營體制,也不足以真正強大起來,大抵也就比原歷史上奪取琉球砂糖之後略強一點——除非京華真的到處開戰,硫磺需求量大增。

    故而在硫磺與樟腦這兩個傳統產品之外,高務實還需要給薩摩再指一條明路,同時也將其更加牢固地捆綁在京華這條大船之上。

    這一次,高務實做出了一個符合原歷史發展而又能被他所控制的產業:玻璃製造。

    原歷史上的薩摩藩後來搞出了“薩摩切子”,即純手工用金剛砂在水晶或玻璃器表面切割磨刻細膩花紋的工藝(可百度“薩摩切子”、“江戶切子”)。不過原歷史上這種技術的出現很遲,到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原因倒很簡單,那個時候玻璃才比較普及。

    但隨着京華兩洋艦隊的擴大,雙筒望遠鏡的產量迫切需要提升,因此高務實近來也在考慮將東方玻璃產業發展納上日程——之前用的都是天然水晶,原材料方面有些麻煩。

    按理說這項產業不應該放在並非本土的日本薩摩,不過高務實並不太擔心這一點,因爲在這個時代的日本,玻璃工業要發展是離不開他高某人的。這個信心不是來自於技術管控,而是來自於原材料管控。

    在很多穿越作品中有一個誤區,就是玻璃等着穿越客去發明,再出售海外博取逆天利潤。但是其實玻璃很早就已經被古人發明了,約公元前3700年前,古埃及人已製出玻璃裝飾品和簡單玻璃器皿,不過當時只有有色玻璃。

    約公元前1000年前,中國就製造出無色玻璃。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商品玻璃,並開始成爲工業材料。韃清初年,爲適應研製望遠鏡的需要,製出了光學玻璃。

    但是有一點很重要,即我國古代的玻璃一直是較爲簡單的低溫鉛鋇玻璃。因爲化學成分和燒成溫度的原因,遇到熱水就炸,因而根本無法用來做生活器皿。這與西方的“鈉鈣玻璃”屬於兩個不同的玻璃系統,後者雖然透明度較差,但卻結實耐用,遇熱不炸裂。

    因此,我國古代的玻璃只能侷限於裝飾品,而很少被用作飲食器具,更談不上製作光學玻璃了,但是很顯然,高務實需要的就是光學玻璃,也就是後世常見的玻璃。

    玻璃的原料誰都知道,無非是石英砂、石灰石、長石、純鹼。前三種原材料幾乎全世界都有,日本也不例外,但最後一樣純鹼就不同了。

    古代製造純鹼的技術有道是有,但很麻煩且不經濟,真正能用的其實只有天然純鹼,高務實的香皂生意所用的純鹼也都是天然純鹼。

    天然純鹼這東西就不那麼常見了,尤其是達到“具備開採價值”的就更少得可憐。這玩意也就是碳酸鈉,又叫蘇打、塊鹼、石鹼、口鹼,廣泛應用於印染、製革、食用。天然純鹼主要存在於鹽湖中,產量有限,古人早就使用,但在現代“人工蘇打”問世前,這是工業化生產的一大制約。

    很遺憾,日本在這方面很磕磣,天然純鹼產量可以忽略不計。順便糾正個錯誤,從草木灰製取的鹼汁不是碳酸鈉,是碳酸鉀。鹽鹼湖裏搞出來的纔是碳酸鈉。

    那這玩意誰有?土默特就有。大明的純鹼主流名稱就是“口鹼”,原因就是來源於土默特:因爲是從口外而來,故有此名。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巨大的產區在河南——但高務實原先不知道,他也是前不久才被劉馨告知的,所以還沒有進行開採。

    總而言之,在東亞範圍內,值得開採的純鹼產區現在都直接或者間接被高務實掌握着,他完全不必擔心薩摩掌握玻璃製造工藝之後能反過來卡他的脖子。

    況且以他高某人的謹慎,也沒打算把整個製造工藝和生產基地全部交給薩摩,他的想法是基本製造由京華來搞,後續的加工打磨等一系列操作交給薩摩。

    玻璃產業當然是利潤巨大的,精加工的附加值就更高了,所以可以預計薩摩一定會逐漸加大投入來換取這筆利潤。

    但這是符合高務實需求的,因爲在這個體系之中,薩摩是魚,而京華是水。

    沒有魚的水還是水,沒有水的魚只能是死魚。薩摩在這方面投入越大,就越離不開京華,再加上之前的硫磺和樟腦,屆時的薩摩就只能乖乖呆在京華的賊船上,根本不敢跳船。

    糖衣毒藥已經備好,就等飢不擇食的島津家上鉤了。

    ----------

    感謝書友“曹面子”、“東莞光頭王”、“王孫疾”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