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181章 財權之爭
    隨着高務實要求取消除糧食、布帛外所有實物稅的上呈,朝議終於很難得地趨向一致,哪怕心學派官員也不得不站出來爲此叫好——畢竟全天下官員都是“洪武型財政”的受害者,高務實現在的做法完全是在爲他們服務,就算大家平時理念不合,但在此時此刻卻總是站在同一條戰壕裏的。

    畢竟,利益纔是決定朋友或敵人的根本標準。

    不過取消可以,但如何取消,或者說取消之後又該如何折算補齊,這就很有說道了。

    高務實這次格外大方,表示第一步該做的事情就是把官員俸祿之中所有的實物折算一律取消,官員俸祿只發銀兩、銅錢,最多加上不超過俸祿總額兩成的布匹,並且在五年之類逐步取消布匹折奉,將俸祿全面徹底的貨幣化。

    對於這一條,雖然有不少官員心底裏懷疑戶部有沒有這麼多的現銀,但至少回答非常一致:文武百官紛紛盛讚高司徒極有擔當,“開國朝新風之先”。

    心學派官員們的稱讚好歹還含蓄一點,實學派官員們那真是放開膽子可勁吹。按照他們的說法,商鞅在高務實面前那叫望塵莫及,王安石就更別提了,簡直雲泥之判,高司徒放個屁都比他香。

    高務實當然清楚這不是因爲自己長得帥,完全是金錢的魅力,戶部肯出這麼大一筆錢改善他們的俸祿問題,他們當然覺得高司徒帥到沒邊,簡直人氣偶像。

    不過,接下來的事情大家就要嘀咕嘀咕了。比如說高務實不僅要把各地的實物稅轉變爲銀兩收取,還要把這些稅銀全部先收去戶部,再由戶部轉發給需要用度的衙門,這一條就有極大的爭議。

    吏部和兵部是唯二保持安靜的衙門。這其中吏部還好說,畢竟人家管的是銓務。人事任免這種權力和實物稅關係不大,平時的那點用度其實開銷也一般,再加上吏部是實學派大本營,大家當然不認爲高務實大權在握以後會卡吏部的脖子,所以吏部不說話是情理之中的。

    兵部居然保持了安靜,這就不得不說梁夢龍管理有方,當然高務實剛剛從兵部離任或許也是很關鍵的一條。

    爲何兵部保持沉默很不容易?因爲兵部的財權其實是相當大的——全天下的軍屯、軍械製造等事,原本都是兵部直接管理的,而這其中最關鍵的財權便是軍屯。

    軍屯有多重要呢?“洪武型財政”之下,天下兵馬的喫飯問題本來都被朱元璋安排成自給自足狀態,所以有明一朝屯田的規模十分龐大:“東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於交趾,中原則大河南北,在在興屯”。

    大明全國的屯田軍士達180餘萬人(這個是明朝前期),軍屯數量爲90多萬頃,佔據全國耕地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在邊疆地區,軍屯的比例就更高,有些軍鎮的軍屯能佔據全省耕地的60%以上。

    比如嘉靖時期,貴州的軍籍戶口爲14萬,佔據貴州總人口的51%。高務實當初編纂《大明會典》的時候,曾有看到記載說陝西田土共計31萬頃,軍屯就佔據了16萬頃。

    軍屯這個制度在大明早期還是發揮了巨大作用的,在明朝前期,國家的財政來源主要依賴於農業,而軍屯就是其中最大的來源。

    比如永樂元年,當時全國稅糧爲3100萬石,而軍田繳納的子粒就有2300萬餘石,也就是說軍屯田收入佔全國稅糧的七成還多一點。

    在邊疆地區,軍田的重要性更爲突出。明朝初期,全國擁有軍隊180萬,到了永樂年間,軍隊增加到了270萬。而當時全國丁口爲6000多萬,軍隊數量佔據了人口的3%。

    如此多的軍隊,必然會需要大量的財政來供應。洪武后期,年需軍糧達3200餘萬石,而洪武后期的年賦入稅糧也不過3千餘萬石。所以可以說明朝的屯田制度恰好解決了軍隊龐大的糧食供應問題。

    《明史?食貨志》裏說:“一軍之田,足贍一年之用。”這個說法在當時而言是成立的。

    有了大規模的屯田,才能夠維持在全國範圍內數量巨大的軍隊。這也使得明朝避免出現宋朝時期積貧積弱的局面。畢竟當時的大明還在不斷對蒙古、東北、西南、西北用兵,如果沒有龐大的地方軍隊,這是無法進行的。

    因此,這些屯田當時爲大明的國防建設和邊疆地區的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遼東,屯田制度加速了遼東地區的開發,使得遼東成爲了大明羈縻整個東北的據點。在雲南,大規模的屯田,是大明擊敗麓川土司叛亂的基礎;在西北,屯田制度使得大明得以控制河西走廊,進而和西域、中亞取得交流。

    除此之外,大明的屯田還加速了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比如在雲貴地區,由於距離中原遙遠,以前的朝廷一般都只能推行了羈縻的統治政策。經過長期的發展,雲貴地區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土司,他們雖然表面臣服於中原,但實際上卻是地方的小王國,不利於國家的統一。

    當大明進行大規模的軍屯之後,大量的軍隊長期駐紮在雲貴,形成了大量的衛所,將各大土司牢牢控制。一旦機會成熟,朝廷就可以在西南進行改土歸流。

    比如在永樂年間,消滅了思州田氏,直接推動了貴州省(布政使司)的建立。

    高務實之所以能將廣西土司的絕大部分遷往安南,實際上也有這個前提:廣西的軍屯導致廣西半數左右領土掌握在了朝廷手裏,而這些朝廷直轄地區也會對土司形成事實上的壓迫,土司們也希望更加“自由”,所以高務實一忽悠一個準,最後大多被他忽悠去了安南。

    而此時朝廷因爲有足夠的軍屯作爲底子,也可以比較順利地跟上,佔據並開發那些原先的土司領地。這一切的先決條件其實都是軍屯帶來的。

    但是正如高務實在廣西時所見的那樣,大部分衛所兵幾乎都是“乞丐兵”,這實際上也顯示出軍屯已經逐漸走向毀滅——因爲軍屯本身其實是建立在對軍戶殘酷的剝削基礎之上的。

    軍屯出產的糧食,除了自食之外,還必須交納“屯田籽粒”。洪武年間規定,“人給田四十畝,歲徵其半,餘存自食”,也就是軍戶的產量一半需要上交。而軍戶本身就一直處於服役的狀態,這使得國家對軍籍戶口的剝削是遠遠高於一般的民戶的。

    如果軍戶失去了土地,那就更慘,因爲軍戶要“包賠屯田籽粒”。在大明中期開始,就有許多土地因爲貧瘠而被荒廢,但是軍戶不得不“終身傭身以輸糧而不足者”。這個情況本書前文有述,此處不再重複。

    總之就像此前說了多次的那樣,衛所軍屯的田地逐漸從集體所有變成了軍官所有,而軍官掌握之後則會以各種名目將田產隱匿,最終導致兵部方面實際能拿到的軍糧逐年減少,直到此前高拱清丈田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