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189章 真作假時假亦真(下)
    京華在遼東試種水稻是確有其事的。這事不是京華下屬各級想出來的法子,而是來自於高務實自己的主張,當時他提出這個試驗的時候,京華內部都驚呆了。

    衆所周知,水稻在傳統上是典型的南方農作物,而北方人歷來以玉米、小麥爲主要農作物。遼東或者說中國東北地區的黑土地,在相回當長的時間裏是不種水稻的,正如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淪陷後的那首悲憤的歌曲《松花江上》所唱到的那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但現代人都很清楚東北大米是很出名的,可見東北肯定能種水稻。那麼東北水稻的種植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首先要說明一個情況:通常而言的“中國水稻”和“東北水稻”其實是兩個概念。

    世界水稻起源於中國,但那是在長江流域。早在七千年前,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爲主要食糧。最早的水稻種植僅限於杭州灣和長江三角洲近海一側。

    水稻在中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水稻由舟山羣島北傳到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水稻傳到菲律賓。公元五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後世有東北地區的學者對水稻何時開始在東北進行種植進行了考證,認爲大概是在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爲了增加收入,默許屬國朝鮮農民來東北種植水稻開始。

    不過,從最早有記錄的1845年開始,朝鮮農民在東北種植水稻其實一直不太成功。最開始他們在鴨綠江上游渾江兩岸(後世桓龍湖主幹水系)種植,但是並不成功。

    朝鮮人倒是對水稻很執着,一直堅持,於是又沿着渾江,一路種到桓仁、通化一帶,可惜也不成功。直到1875年,遼寧省桓仁縣的一位金姓朝鮮移民在一個叫上古城(後世桓仁古城鎮)的地方纔試種成功了。

    然而,這種子是他從朝鮮帶過來的,這種朝鮮粳稻在東北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的條件下,雖然生長起來了,可是產量卻極低,畝產不足150公斤——注意此時的世界各地水稻平均畝產已經大幅提高,不能用當前大明萬曆時期的畝產數據來對比。

    東北水稻的發展,客觀點講其實要感謝日本人。朝鮮移民在試種水稻之初,稻種都是從朝鮮老家帶過來的,這種朝鮮粳稻在東北適應性表現並不好。直到20世紀初,朝鮮移民申友景帶來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種,東北水稻的種植歷史才能算是真正開始,因爲北海道氣候與東北近似,該稻種能夠適應東北的氣候環境。

    但是這一次也只是試種成功,大規模的水稻種植是在日俄戰爭之後。當時清政府爲了驅除俄國勢力,邀請日本來打俄國。日本勝利以後,原由沙俄修建的中東鐵路長春至旅順段被轉讓給日本,也就是南滿鐵路。

    這時,日本的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帶來了資金、農場和稻種,後來從僞滿洲國政府手中租來土地,開始逐步推進東北農田水利設施和水稻品種改良,東北的水稻才慢慢推廣起來。不過當時跟着日本人種植水稻的中國人並不多,日本人甚至把在東北喫大米的中國人列爲“經濟犯”。

    再往後就是抗戰勝利乃至於內戰勝利之後的事了,當地民衆發現水稻的確可以種植並且效益甚佳,開始自發種植。而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之後,東北農民生產積極性更是空前高漲,水稻的推廣這才全面鋪開,最終形成了後世東北的水稻生產形勢。

    這些事高務實是怎麼知道的呢?他前世在基層的時候作爲“年輕幹部”,曾在東北大米形成品牌、全國熱銷之際,由市裏組織,派往黑龍江某地考察學習兄弟地區“名優農產品種植與品牌推廣”經驗。上述這些事情,他都是聽當地的技術員解說的。

    此前他任遼撫的時候就曾經納悶,遼東地區基本就是後世的遼寧,農業方面並不差啊,怎麼包括京華在內的各種報告都和他說遼寧農業不行呢?後來他才發現,此時的遼東沒有水稻!

    於是他纔想起了這茬,又趁着北洋海貿同盟與日本有大量貿易往來的優勢,開始派人尋找北海道的“赤毛”稻種。

    誰知道此時的北海道還不能算是屬於日本,有一個只佔據其南部的日本大名家族蠣崎家族的第四代家主蠣崎季廣在北海道擁有一定勢力,不久之前被豐臣秀吉認可爲“蝦夷奉行”,理論上是“蝦夷地”的統治大名。

    京華方面於是要求蠣崎季廣爲其尋找赤毛稻種——之所以是“要求”,因爲蠣崎季廣的那點實力在北洋海貿同盟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前往蝦夷的那支艦隊哪怕只是水兵上岸,都能輕鬆踏平對方。

    所以蠣崎季廣火急火燎地開始了找稻工作。

    “赤毛”這個名字是高務實說的,當地搞不好根本就還沒有形成,因此蠣崎季廣只能按照該稻種的特點開始找,前後居然找到了七種類似稻種。京華方面也不敢怠慢,本着“寧殺錯,莫放過”的心態,把七種種子通通搞了一批,運回遼東開始試種。

    這批種子還都試種成功了,不過產量和口味有高有低、有好有壞,高務實最終挑了兩種在遼東開始第二期試種。

    由於京華一貫不愛買田,其在遼東的田地都是買礦的時候“附贈”的,所以試種點分佈很亂,星星點點到處都有。不過這也帶來一個好處,那就是各種情況都能碰到,也算是符合“試種廣泛”的要求。

    最後得出來的結論還是可喜的:遼東各地平原地區都很適合種植,產量甚至趕超內地大多數“良田”——這一點高務實並不奇怪,因爲東北平原土地的肥沃程度肯定超過內地耕作數千年的熟地。

    不過得到消息的高務實不僅沒有立刻在遼東推廣水稻種植,甚至把京華內部要求推廣的呼聲都壓下去了。

    不是不打算搞,是不打算現在搞。中國人歷來的習慣是明擺着的,當邊疆之外的某地不適合農業,那就是“化外之地”、“蠻夷之地”,完全提不起興趣;當這塊地被發現很適合農業,那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

    東北只能是中國的東北,這一點高務實當然完全認可,不過現在卻不是激得全國目標都轉向遼東乃至於整個東北的好時機。

    察哈爾之戰、壬辰倭亂兩大即將面臨的大戰沒解決,怎麼搞定女真拿下整個東北?要知道,既然東北可以大規模種植水稻,那麼這一次的拿下就必定不是“奴兒干都司”的那種拿下,而是當做遼東甚至內地一般無二的拿下,是作爲國家核心統治區的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