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02章 不可告人之憂
    高務實如今在國家大事上的最大原則,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改革加速,邊疆求穩。

    內改加速,從他急於推出兩署十一司、收攏天下財權這兩件大事就能看得出來;邊疆求穩,從他不肯真讓舒爾哈齊取代努爾哈赤也看得出來。

    爲什麼他如此堅持這兩個原則?真的只是爲了察哈爾之戰嗎?不盡然。

    察哈爾決戰固然是國家大計,從高拱時代一直圖畫到現在,說是朝廷上下衆望所歸之事也不算過分,更加是朱翊鈞眼中的頭號焦點,但是對於高務實而言,他知道這並不是最重要的一場戰爭。

    察哈爾是什麼屬性的一股力量?遊牧,哪怕布日哈圖引入了一定的農業生產,又開始學習葉赫搞商業,但歸根結底,察哈爾依舊是一股遊牧力量。

    擊敗遊牧力量需要什麼?漢唐兩大盛世的鼎盛時期已經給了後人範本:強大得反超遊牧民族的騎兵力量,就是擊敗遊牧民族的不二法寶。

    衛霍是如此,李靖也是如此。尤其是從李靖的輝煌勝利可以看出,擊敗一支看似強大的遊牧力量,甚至可以只需要一支人數並不算很多的精銳騎兵——當然前提是足夠精銳。

    大明的騎兵相對於左翼蒙古察哈爾而言或許算不上足夠精銳,但在高務實的幫助下,大明的騎兵倘若能集中使用,實際上也並不畏懼單獨一個察哈爾了。

    正所謂精銳不夠數量來湊,騎射不夠火槍來湊。只要國力強大,依然可以集中一支強大的騎兵力量,對察哈爾打一場短平快的騎兵閃電戰——正如李靖之於東突厥那樣,或許細節有差,但意思大致雷同。

    成祖遠征漠北之所以聲勢浩大而戰果寥寥,那是因爲成祖整體力量雖強,但步兵到了茫茫草原之上起不到什麼作用,而他手裏的騎兵又並不足以對當時的殘元形成壓倒性優勢,於是數次出塞,都打成了躲貓貓之戰。

    高務實平時老拿察哈爾之戰忽悠朝廷上下對他的意見讓步,卻不代表他真的很擔心察哈爾有多難打。對於戰勝察哈爾,他的信心很足,而且預計需要的時間並不會很長。

    他真正擔心的,還是壬辰之戰。

    壬辰之戰,是指發生在萬曆二十年到萬曆二十六年的明朝、朝鮮與日本之間的戰爭,因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又被稱爲“萬曆援朝戰爭”、“萬曆朝鮮之役”等。此次戰爭,看似只是明朝、朝鮮與日本三方之間的戰爭,但其所造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

    首先,由於壬辰之戰耗時長,使得明朝的糧餉耗費巨大,財政紊亂,賦役加重。作爲援朝前線的遼東地區,物資消耗巨大,以致於朝鮮都在戰後稱“遼左一路,困於遼東之役,騾子、車子都已蕩盡”。

    而朝鮮由於地理位置的限制,土地偏少,糧食儲備根本不夠幾十萬大軍的供給,因此明朝還得既出人又出物,需要從明朝運輸糧餉。

    但當時明朝正在走下坡路,根本沒有多餘的糧食,所以只好增加鹽引、關稅來籌集軍餉。對此,有學者計算,關於明朝在朝鮮戰場上的支出、武器裝備費用與交通運輸費用等,大約有兩千萬兩以上。鉅額的糧餉導致明朝三大國庫太倉庫、太僕寺庫和京通倉儲的空虛。

    對於這樣龐大的軍費支出,明廷內部痛心疾首:“太倉入不當出,計二年後,六軍萬姓將待新漕舉炊,倘輸納愆期,不復有京師矣”。

    事實上,他的擔憂並無道理,因爲軍費龐大,爲了彌補國庫空虛,朝廷只好增加稅收,“其後接踵三大徵,頗有加派”,致使人民負擔沉重,百姓怨聲載道,而這也爲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其二,援朝戰爭導致明廷內部矛盾加劇,黨爭激烈。先是以李如松爲首的武將與以宋應昌爲首的文臣,在戰爭中因政見不同而產生矛盾,在戰後又因論功行賞產生摩擦,雙方各自爲自己的陣營謀劃利益。

    在此次支援朝鮮的明軍中,分爲北兵和南兵,北兵善騎射,但他們攻城卻很受限,而南兵多炮手,攻城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論功行賞時,卻使北兵居上,從而引起了南兵的不滿。史載“南北軍不和,軍中流言傳佈”。

    此外,東征將領頻繁更替,經略由宋應昌替換爲邢玠,提督由李如松換爲麻貴,兵部尚書由石星變更爲李禎……如此一來,朝廷矛盾重重,加劇了政局的不穩定性。

    萬曆二十一年,當戰爭進入和談期時,明朝內部卻圍繞是戰是和爭論不休。不久後戰事再起,沈惟敬、石星等人受到彈劾;

    二十五年,贊畫主事丁應泰彈劾楊鎬“貪滑喪師,釀亂權奸,結黨欺君”等一系列罪名,隨後,麻貴又彈劾楊鎬與其副將李如梅私通倭寇,“媚倭將清正,與之講和”。自後,楊鎬被罷官。

    這一系列的彈劾,反映了明朝內部林林總總的矛盾:黨派之爭、主戰派與主和派之間的鬥爭、文臣和武將的鬥爭、南兵與北兵的鬥爭等等,更加加劇了朝局的不穩定性,也進一步削弱了明朝的實力,爲後來努爾哈赤的壯大提供了可乘之機。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援朝戰爭導致明朝遼東地區軍事力量的削弱,這是導致努爾哈赤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

    遼東地區因爲地理上最接近朝鮮,成爲了最先派出兵力開往朝鮮救援的軍隊。但是,自開戰以來至萬曆二十八年,遼東地區的九萬五千士兵,能參戰的僅有四萬左右——這就是所謂李成梁嫡系(原歷史中曹簠沒被人救出來,曹家軍實際消散)。

    此外,除了遼東地區外,明朝還從全國各地陸續調兵前往朝鮮,先後投入約10萬左右的兵力。但朝鮮戰場猶如一個爛泥潭,致使明軍損失極爲慘重,在整個戰爭期間,明軍共傷亡三到六萬,戰馬損失亦極大。

    這場戰爭使得明朝軍事力量受到削弱,尤其是遼東地區,過多地抽調兵力造成本地防守空虛,從而爲建州女真的崛起提供了可乘之機。

    壬辰之戰時期及之後,努爾哈赤一邊與明朝虛與委蛇,一邊加緊了統一女真的步伐,逐漸收服了海西女真四部,而後蒙古與野人女真皆被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逐漸征服。

    但受到影響的只有大明嗎?不然。萬曆二十六年,也即1598年年末,豐臣秀吉的軍隊回到日本,七年征戰幾乎一無所獲。

    他們確實掠走了很多朝鮮奴隸,後來這些人或是被迫在農田勞作,或是在奴隸市場被販賣;他們確實抓走了有着先進技術的朝鮮陶工,日本的陶瓷工業因此而繁榮;他們確實帶走了大量銅活字,爲日後日本印刷業短時間內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