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07章 審視(上)
    既然前線已經穩定,自然也不用再派李如松去救急了。然而就在不久之後的來年四月,根據明史記載,在迎戰蒙古寇犯遼東之時,李如松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而死。

    臥槽!如此一個當世名將,就這麼莫名其妙的在這種小場面戰鬥中戰死了?而且還是因爲這樣低級的指揮失誤而戰死?

    逗我玩呢?這tm是李如松的水平?

    正常人恐怕都很難相信,因爲就在前幾年的朝鮮,李如松就曾經打過一場和此戰很類似的戰役,即著名的碧蹄館之戰。

    在碧蹄館之戰中,當時李如松頗有經驗地將麾下騎兵分爲了三支。先鋒一隊,自己一隊,後面還有一隊由嫡系將領楊元率領作爲接應,三隊先後進軍。

    在此戰中,先是先鋒遭遇到日軍重兵的圍攻,李如松隨即引自己這隊前來接應,殺入重圍後力戰了許久,李如松也曾差點兒遇險,但他仍舊未退,力戰不止。就在雙方都有些疲憊之時,楊元的後隊及時趕到,李如松也得以趁機突圍反攻,終於殺退了日軍。

    那麼從碧蹄館之戰中就不難看出,李如松在指揮作戰這方面其實是粗中有細的,他出擊大膽,但也留有後招。何況碧蹄館之戰中曾遇險被圍的李如松,事後又怎麼會不更加小心謹慎,反而輕易再次犯險呢?這實在太過詭異了。

    在李如松同時代的趙士楨所著《神器譜》中,有這麼一段記載:“臣見遼左降虜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祿,以寧遠兩世撫育之恩,畢竟陰泄主帥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

    按照趙士禎的記載,李如松之死的根源在於,李平胡泄露李如松出塞的日期!

    此爲孤證嗎?不是,當時朝廷的內閣首輔是趙志皋,其爲李如松所撰寫的墓誌銘中,又有了更詳細的記載。[無風注:由於該碑文有模糊不清處,不可辨認的部分一下用“□”代替。]

    “公(指李如松)以此自喜用寡覆衆,吾長技當在養善術,業已明知當有伏,提五千人深入轉戰數百里,誓不還縮一步,斬馘不下數百,往來□搗萬衆中如無人。使李平胡、張玉輩有一軍策應,虜乃亦不知少多倉卒,一□□,腹背夾擊,豈不更成奇捷。□□不用命,委帥與敵,矢竭力盡,慷慨殺所坐馬,萬里功名,百戰殘軀,坐令狼藉。又足悲已,嗚呼傷哉!”

    事情到此,纔算是揭開了李如松之死的直接原因!看來,此戰之中的李如松與在之前碧蹄館之戰時一樣,還安排了李平胡、張玉兩人作爲接應。

    如果此二人按照計劃前來接應的話,大概率是可以轉敗爲勝的,最差也可以像碧蹄館之戰一樣,將李如松救出重圍。

    然而卻不知爲何,李平胡二人並沒有像碧蹄館之戰中的楊元一樣,及時趕到接應!

    按理說事情到這裏,差不多就很清楚了。不過,一件非常蹊蹺的事情出現了,反而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迷離。

    那就是,李平胡後來怎樣了?

    按理說,朝廷首輔都發話了,是你李平胡害死了朝廷的遼東總兵,而李如松本人又是朱翊鈞的救火大隊長,這怎麼可能不將叛徒斬首示衆?最起碼也該撤職查辦對吧?

    李家在遼東的那麼多舊部宿將,又怎麼能輕易放過這個害死李如松的傢伙呢?尤其是,李平胡本身也是李家軍的家丁出身,現在害死了少帥,這還不懲罰?

    然而事實卻是,在明熹宗實錄第六十八卷中,再度多次出現了李平胡的名字。此時時間過去了差不多有二十來年了,李如松墳頭的草估計都已經老高,但李平胡卻依然出現在史冊記載之中,甚至還在帶兵打仗。

    換句話說,在李如松死後,李平胡並未受到什麼實質性的嚴厲懲處,其二十餘年後依然握有實際兵權。

    這就奇了怪了,按理說李平胡一直受到李家兩代的恩情,李家對他實在不薄。更何況出賣李如松後,李平胡本人也沒有叛逃蒙古或者其他勢力,而是繼續留在明朝,直到二十年後還在擔任將領。

    既然如此,他又爲何要出賣李如松?出賣自家少帥對他有什麼好處?出賣李如松這麼大的責任,他又爲何屁事沒有呢?

    高務實覺得,這裏面一定有問題。但是當前來看似乎陷入了死衚衕,那就得跳到更高的視角來審視。審視什麼?審視一下李如松身邊的人都怎麼樣了。

    首先是其二弟李如柏,李如柏雖然能力在李家諸子之中只算一般,但因爲是老二,所以在第一階段援朝戰爭中還是由他擔任李如松的副手,在奪取開城等戰中也立下了功勞。

    班師之後,其歷任貴州總兵與寧夏總兵,而在李如松戰死的前一年,李如柏因病辭官——這一辭不是鬧着玩,他就此在家一呆就是二十多年,直到薩爾滸之戰時已經快七十歲了才被再度起用,這是後話了。

    李如松死前一年,正當盛年的李如柏“因病辭官”,家居二十餘年,這不會只是巧合吧?

    好吧,姑且先當此事是不相關的意外巧合。高務實再審視了一人,即之前曾在碧蹄館之戰中擔任後援、救李如松出日軍重圍的李家軍嫡系部將楊元。

    在第二階段援朝戰爭中,楊元帶領麾下三千遼東鐵騎,被新上司麻貴派到了前線的南原城。而後遭遇了十倍以上日軍的圍困,堅守一段時間後,由於實在寡不敵衆,援軍又遲遲不至,孤軍堅守數日後被迫突圍撤出,守城將士絕大部分陣亡。

    這一階段中,相比於在全州不僅按兵不救,且事後直接未戰便棄城而逃的另一名將領陳愚衷,楊元的表現可謂盡職盡責了。就連回到漢城後,麻貴都對其說“南原之敗,非戰之罪”。

    但是請注意,而後麻貴還是把楊元下令斬首示衆了。

    按照《明朝那些事兒》中的說法,麻貴殺他的理由是用處斬楊元來警戒其餘衆人:此戰不勝即死!

    行,殺雞給猴看,這個也說得通。但高務實還是有疑問:爲何找不到處置不戰而逃的陳愚衷的記錄?

    好好好,就當陳愚衷朝中有人好了,但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既然是爲了告誡前線全軍而殺楊元,那自然在漢城前線處斬效果最好。但是根據記載,楊元偏偏是被押回了大明地界,在距離漢城前線八竿子打不到的遼陽處斬的。

    這就很神奇了,現在雞是殺了,可到底是給哪隻猴看的?

    真要是激勵在朝鮮前線的全軍將士,何必拉到幾百裏外的國內去處斬,當場殺不是更好嗎?而且從時間點而言,楊元死的時候應該也是在萬曆二十六年年初左右,距離李如松之死,也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