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20章 北洋遠征(十三)
    京華方面則臨時調用了南洋艦隊的部分陸戰隊,與北洋艦隊陸戰隊一起暫編爲兩個協,約8000人。

    高逸民擔任陸師主將,領南征暫編第一鎮統制之職,勳貴所屬的5600人合編爲南征暫編第三協,受高逸民節制。

    這樣的兵力,可以說零頭都比西班牙在馬尼拉的總兵力還要強大,而且遠征軍也不是南洋土著,是一支火器化程度甚至比西班牙陸軍還高的“現代化軍隊”。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西班牙人腦子沒有抽風,就一定知道自己的處境有多糟糕。雖說馬尼拉的城防體系本身稱得上堅固,擁有棱堡式的建造風格,但棱堡也不是萬能的,倘若京華仗着火炮力量強大,不計成本的狂轟濫炸,再堅固的城堡也終將有被毀滅的一天。

    更何況當西班牙人知道大珍寶船隊戰敗被俘,馬尼拉外海被一百多艘大海船遮天蔽日地堵塞之後,這種恐懼肯定更甚。

    棱堡雖固,棱堡中的人總是要喫要喝的。雖然西班牙人把馬尼拉當做“殖民據點”,一直以來都有進行戰爭儲備的習慣,然而菲律賓不是俄羅斯,熱帶的天氣擺在這兒,儲備的糧食物資黴變時間都很早,一旦糧食變質或者喫光,接下去怎麼活?

    人喫人嗎?馬尼拉一共也就兩萬多人,就算真搞人喫人,也不過多苟延殘喘一兩個月。只要馬尼拉無法取得援軍和物資,失敗依舊是不可避免的。

    援軍能來嗎?能擊破外海這樣一支龐大的艦隊嗎?顯然不大可能。即便無敵艦隊大勝英格蘭,西班牙海軍主力也不可能大舉出徵到遠東來。這裏不僅有損耗問題,還有國力——尤其是財力問題。

    卡斯蒂利亞王國早就欠了一屁股債,雖然宣佈破產可以解決一部分麻煩,但所謂“賴賬”其實並不是真的就讓這筆欠債清零,它只是代表不再直接拿出那麼大一筆錢來歸還,而債務會變成卡斯蒂利亞王國各種稅收收入的抵押部分,按期按比例償還給債主們。

    換句話說,錢還是要還的,只不過被強行的分期支付了。原歷史上,後來西班牙借款越來越多,哪怕美洲金銀不斷加大開採力度都補不足,就是因爲這其中還有利息問題——借得越多,將來償還起來就越困難。

    哪怕動不動就來個破產,也只是把當場暴斃變成久病纏綿,越是拖得久,就越是隻有死路一條。

    在這樣的財政壓力之下,西班牙人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遠東來,而且還和如此龐大的一股海上力量交戰。

    原歷史上荷蘭處於“海上馬車伕”的高光時刻時,在南洋也只能乖乖給鄭芝龍上貢,買鄭芝龍的旗幟才能順利在南洋地區活動。難道是那個時候的荷蘭海上力量還不夠強嗎?

    顯然不是。鄭芝龍當時雖然號稱擁有二十萬帶甲、3000艘海船,但這二十萬裏的水分根本不必說,看他們面對韃清時的表現就知道。

    而那3000艘海船也不是現在京華這種制式武裝運輸艦,大多以噸位較小的船隻爲主,面對荷蘭的大帆船根本沒得比。之所以料羅灣海戰能打贏,一來是真正的蟻多咬死象,二來荷蘭人對於東方水戰常用的大規模火船戰術的確不習慣,也不太會防備。

    而事實上,當時的荷蘭雖然本土陸地疆域小,但實力卻足稱強大。在其高光時刻,荷蘭贊河兩岸集中着約60家造船廠。這些造船廠普遍採用風力鋸木機、動力運料器、滑車、絞轤、重型起重機等機械化裝備,提高了工廠的勞動生產率,幾乎一天就能生產一條船。

    其在造船設計、船體部體等環節實行標準化管理,荷蘭政府在阿姆斯特丹專門成立了研發航海裝備、製造航海儀器和繪製航海地圖的部門。社會化的造船模式,減少了生產和使用成本。

    這一模式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銷售策略,造船廠既接受消費者定製,又對外銷售,盤活了整個造船市場的資金;二是降低成本,在那一時期,荷蘭產的船隻比英國產的船隻價格便宜40%-50%,競爭力之強不言而喻;三是種類多樣,比如運輸用的“大肚船”、速度較快的“飛船”以及捕魚用的“大帆船”等船型都風靡歐洲。

    當時荷蘭造的船隻設計合理、結構堅固、工藝先進,而且船隻操作人員要比其他國家的船隻少20%,這對於當時僅有150萬人口的荷蘭來說至關重要。

    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在荷蘭發展的黃金時期,全世界有2萬艘船隻,其中3/4是屬於荷蘭的,比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那個局面就好像海灣戰爭之後、紅朝海軍發力之前的美帝海軍,稱得上是一家吊打全球。

    然而,即便是以這樣的實力,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兩大壟斷殖民公司之一]在和鄭芝龍打了一場料羅灣海戰之後也只能認慫。東印度公司甚至在公司記錄中哀嘆:“公司在遠東的力量被橫掃一空”。

    爲什麼打得這麼慘了還不敢報復?當然是有力使不出,當時的荷蘭是個商業氛圍很濃的殖民帝國(當然當時的政體不算帝國,甚至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君主國),它必須考慮遠征遠東是否划算、

    顯然這是一筆絕不可能划算的買賣,因此對於荷蘭人來說,既然戰敗,繳納“過路費”也比勞師遠征靠譜。這就是這個時代的特點,距離嚴重限制了力量的發揮。

    西班牙此刻的海上實力雖然也強,甚至它現在還擁有葡萄牙這個強力的海上盟友,但也絕不可能有足夠的財力支撐起一個用於遠東的無敵艦隊。

    高務實一直以來都不擔心“兩牙”的軍事報復,而至擔心影響了貿易和白銀流入,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

    別說萬里迢迢跑來南海了,光是看看英西戰爭就能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西班牙遠征英國,則西班牙必敗;英國遠征西班牙,則英國必敗。

    距離,在這個時代就是這麼牛。除非進攻一方在科技文明上實現了碾壓,否則必敗無疑。

    因此高逸民堅持認爲,陸師應該更早的登陸上岸,與艦隊呈陸海兩路威逼馬尼拉之勢。只要造成了這樣的戰略態勢,馬尼拉方面再得知遠征軍還有2000西班牙俘虜在手時,纔會認真考慮要不要和遠征軍談談和平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