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 第249章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上)
    “誆他?”王錫爵呵呵一笑,擺手道:“元輔可莫要隨意給我扣帽子呀,我哪裏是誆他了?現在這會兒,他去接手高日新必定會放出來的廠衛之權,皇上只會贊他體諒聖意,對他格外高看一眼,又不會怪責他什麼,我這怎麼就是誆他了呢?”

    申時行佯瞪了他一眼,道:“都這般時候了,元馭兄還在說笑!高日新此番又不會倒,他要做的無非是以退爲進。以他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只要他做出這般舉動,我料皇上不僅會疑心盡去,將來對高日新的寵信還會更上一層樓。

    雖說此情此景之下,我等若是手段高明一些,抓住這段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時機,的確可以從中得點好處,但似元馭兄‘指點’張誠這廝的說法,什麼‘大可以放手施爲’,那不是教他找死麼?無非是晚死一點,不至於當場暴斃罷了。”

    王錫爵一臉無辜地攤了攤手,眉頭微微一挑:“那又如何呢?這些閹豎啊,都是些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的鼠目寸光之輩……元輔你方纔沒看見他那般模樣麼?”

    他說到此處,傲然一笑:“天下之事,自有我輩君子操持才得長久,這些個閹豎,他們只會壞事罷了。不客氣的說,高日新雖然激進,雖然有時候立場太過滑頭,但他好歹是個能辦事的,縱有一些私心,也還在情理之中。

    可是,如張誠這般閹豎,他們心中毫無半點公義,一門心思都只是爲了私利,若真讓他掌了內廷大權,讓皇上對他信任有加,將來必定成爲我輩朝中君子之大敵——這閹豎之禍,那可比什麼黨爭都更糟糕。”

    王錫爵這麼一說,申時行就明白他的想法了。誠然,高務實如今權勢太盛,氣勢也太高,是心學派當前之大敵,可是即便退一萬步說,實學派總還是文官派系,在同爲文官的王錫爵眼中,再糟糕也總比閹黨強。

    前者好歹還是內部矛盾,後者卻幾乎就上升到階級矛盾的地步了——什麼是閹黨啊?大明朝的閹黨實際上便是皇黨啊!

    皇權和代表文官的相權爭了這麼多年,近些年才漸漸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尤其是高拱、郭樸輔政當今天子的少年時期那段時間,相權才真正有些相權的意思。

    但以申時行、王錫爵之智,當然知道這種相權並不穩定,它實際上是依靠天子年少才取得的,而並非是相權本身到達了那般程度。

    大明朝的內閣輔臣號稱閣老、相公,可那哪裏稱得上一個“相”字!

    從政治權力而言,宰相制度下的宰相地位何等崇高,漢唐之宰相,甚至連皇帝也要敬他三分。宋代以前的宰相面君議事,皇帝還必須要賜座給他,此所謂“宰相坐而論道”是也。

    趙匡胤與弟弟趙匡義兩帝採取了措施削弱相權,先是把“坐而論道”的“座”給撤了,到了大明開國朱元璋登基後,更是藉着胡惟庸一案對相權予以不遺餘力地壓制。

    在胡惟庸一案爆發之前,明初宰相府不僅是朝廷的一級正式官署,而且具有許多法定的政治權力,它直接管轄朝廷負責行政的六部,向他們發號施令;而六部有什麼事也直接向宰相彙報和請示,甚至有些事情連皇帝也不一定知道。

    可是正因如此,在朱元璋看來,這種相權是對君權的一種侵奪,完全不能容忍,故在胡惟庸案之後的洪武十三年便廢除了宰相一職及其所屬衙門。

    而與宰相的權勢相比,閣臣簡直不敢望其項背。宰相制下的宰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而自永樂時,皇帝早已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攥在手裏,行政執行權則交給六部,而議政權則分給了內閣。

    內閣參與朝議或討論國家大事,不過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朝廷的決策,因此說來,它從法律意義上無非是皇帝的頂級幕僚團和一個參議機構罷了。

    內閣不僅政治權力嚴重不如宰相,從行政級別來看也差了十萬八千里。過去的宰相往往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多數是正一品,偶爾例外也是從一品,乃是正兒八經的頂級官員。

    而閣臣的行政級別壓根兒上不了檯面,如朱棣統治初期任命的七位閣臣,品秩最高的是大才子解縉,入閣前他是六品,入閣後升了點,但也不過五品。換句話說如果外放地方,大致不過相當於一個知府的行政級別。

    這七人中位居末位的是胡儼,入閣前僅僅從七品,連一個縣太爺都不如。他們直接爲皇帝辦事,介於皇帝與六部尚書之間,而他們的行政級別反而不如六部長官——這當然毫無疑問,尚書與侍郎一般是正二品、從二品,至少也是正三品。

    對此,《明史》裏的評價相當到位:“雖居內閣,官必以尚書爲尊”。所以到了後來,因爲閣臣的實際地位已經大大提升,於是爲了提高閣臣的品秩而又不破壞傳統,皇帝只好讓閣臣做兼職。

    最常見的做法是先任命某個將要入閣的大臣爲禮部尚書或侍郎,亦或者吏部侍郎,再冠以“某殿某閣大學士”的名頭,這樣一來閣臣的行政級別就大大提高了。

    然而必須要說明的是,這不過是一項很具中國特色的變通之法,並不是什麼固定規制,頂多算是“潛規則”,而直到明朝滅亡,內閣閣臣的行政級別都極其不穩定。更何況一旦不看那變通之法,則“某殿某閣大學士”本身始終都是品級很低的。

    但是除此之外,宰相和閣臣還有一條更關鍵的差別,那就是從其配套的行政官署來看,宰相往往有自己的正式辦公場所與發號施令的機構:宰相府或丞相府。

    在過去,比如唐代,文散官的最高官階叫做“開府儀同三司”,這一條絕大多數情況下就是專給宰相的加銜。而這,也正是明代閣臣遠不及前代的一點——沒有“開府”並且“儀同三司”的權力和地位。

    什麼叫開府?就是這個人有自己專門的官衙作爲辦公地點,而儀同三司則是明確規定他開的官衙,地位等同於三司。

    何爲三司?三公三師就是所謂“三司”。太尉、司徒、司空曰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曰三師。

    所以“開府儀同三司”意味着此人的地位就是“三司”這個級別,而大明沒有這個說法,因此三公三師也好,還包括三孤三少等,全部成了皇帝可以另外賜予的加銜——朕沒有賜予,那你們就慢慢混,慢慢升吧,別指望朕一次給你們“儀同三司”。

    宰相開府不僅是“儀同三司”的地位很重要,更要緊的是相府裏有許多屬僚——左丞、右丞和參知政事等。而內閣閣臣就沒這個待遇,一般他們在某殿或某閣辦公,手下只有幾個管理卷宗、抄抄寫寫的文書,相比宰相而言,那是寒酸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