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59章 火中取栗(十九)談妥
    錢財生意方面,由於羅遠沒有最終決定權,因此雙方只能大致確定意向。價格方面,最終談下來的結果是新式大福船五萬五千兩每艘,新式小福船三萬兩每艘。

    大福船的降價幅度不算大,居然仍舊維持在了武裝運輸艦的價位上;不過小福船的確太小,武備水平在羅遠看來也實在不怎麼樣,價格上壓縮得就狠一些,從喊價的四萬兩直降了一萬,最終三萬兩每艘其實也不便宜。

    當然,羅遠敢答應這樣的買賣,另一個關鍵就在於豐臣家是真正的大買家,他們雙方達成的意向是京華每年交貨大福船二十艘,小福船四十艘,合計總價值高達二百三十萬兩庫平銀!

    雖說羅遠本身也不是很清楚這兩型新式大小福船最終的成本價,但按照京華以往的造艦生意利潤率來看,一年賺個一百萬兩肯定是沒有問題的。沒錯,在這個時代,京華的造船生意就是這麼賺錢。

    在談的過程中,羅遠提出過一個問題,他問豐臣家買如此多的戰艦意欲何爲。豐臣秀長則回答道:家兄有意壓服日本各路水軍,完成真正的統一。

    羅遠心裏其實基本不信,尤其是聯想到老爺在日本的種種佈置,根據老爺一貫喜歡提前準備的習慣,他應該是認爲日本的動向非常值得注意。

    什麼動向值得注意?當然是軍事動向,而豐臣秀長這次提出如此巨大的軍艦訂單,顯然就是典型的軍事動向。

    不過,因爲老爺之前曾有這方面的交待,羅遠認爲老爺大概不認爲這些海上軍備能給京華帶來多大的危害。至於原因,一方面當然是京華兩洋艦隊的實力夠強,另一方面則可能是欺負日本水軍沒有打大決戰的經驗。

    講真,羅遠這次來到日本也有幾個月了,這段時間裏他還真研究過一些日本水軍們比較出彩的戰鬥。可是,哪怕如著名的“嚴島合戰”,水軍方面也只是進行了暴風雨中的運兵式奇襲,並沒有正兒八經的海上決戰發生。

    簡而言之,日本各路水軍在羅遠看來,只進行過一些小兒科式的小打小鬧,在絕大部分戰役當中,水軍相對而言只是武裝運兵。

    且不說豐臣秀吉是否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就把整個日本幾十路水軍全部收至麾下,即便他真有這逆天的本事,這些原本互不統屬的水軍相互之間還有許多齟齬,要完成真正的整合,達到如臂使指的程度,那也絕非易事。

    羅遠不禁琢磨老爺的用意,該不會是先和對方做幾年生意,待對方實力漸強,便找個藉口把他們一網打盡吧?要真是這樣的話……那可真是太妙了!

    不過羅遠萬萬沒有想到高務實是個開掛的,他根本連“找個藉口”都不需要,因爲豐臣秀吉到時候會主動挑事。而且他更沒想到的是,豐臣秀吉其實對水軍並不瞭解,也根本沒有“海上決戰”的想法甚至思路,豐臣秀吉買戰艦的原因其實是爲了護航。

    沒錯,豐臣秀吉是受了海貿同盟強大海上力量的刺激,認爲將來如果對朝鮮動兵,沒準會惹來海貿同盟的干涉。但豐臣秀吉不懂海軍,在他眼裏,水軍的作用就是把陸軍運到對岸,之後再保證運送一部分糧草即可(另一部分靠在朝鮮強行徵收)。

    時代的侷限性永遠都是存在的,就像在原本的歷史中,當大洋決戰成爲英國皇家海軍主導思想時,德意志第二帝國還在幻想存在艦隊的作用。

    到了第三帝國時期,更因爲海軍沒法爆兵而先想着玩破襲戰,失敗之後又去玩什麼無限制潛艇戰之類的把戲。雖然的確能取得一時輝煌,但終究逃不過一敗——名噪一時的海狼戰術在最後一兩年裏,對整個戰爭而言已經幾乎不起作用。

    海軍的一切存在價值所依賴的大前提,都是能夠打贏海上大決戰!在高務實的眼裏,海軍要搞就要搞到第一,因爲只有第一纔有決定意義,搞個第二根本沒有作用——除非你能確保永遠不和第一海軍翻臉。

    但那顯然不可能,因爲海軍本身就是進攻型兵種,它存在的價值就是以進攻取得制海權。你做了第二,那第一的海軍能不來打你,將危險扼殺於搖籃當中?

    除非和北方紅色帝國解體後的美帝一樣,在很長時間裏保持着可以吊打全球其他海軍之和的實力,那就不需要去打老二。

    當然,那個時代的武器發展情況和眼下差別很大,存在一種“大國不與大國直接戰爭”的狀況。這種情況與武器裝備方面的“非對稱優勢”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說高超聲速導彈的反艦能力,那就是誰也不敢真去試一試的,所以當另外一個第二海軍開始快速崛起之時,身爲海軍老大的美帝似乎也沒什麼好辦法。

    總之在羅遠看來,豐臣家的水軍即便按照當前規格連續買船十年,也打不過京華兩洋艦隊。這個想法可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有內部絕密資料在支撐。

    羅遠在出任關東分艦隊司令之後,拿到了高務實親自規劃的《萬曆二十年京華兩洋艦隊建制願景》。在這份“願景”當中,高務實爲兩年後的兩洋艦隊規模做出了詳細安排。

    主力艦隊和各分艦隊的駐紮情況暫時不必細說,單說一下總量就知道羅遠爲什麼認爲豐臣家買船十年也打不過京華兩洋艦隊:

    “至萬曆二十年年底,東洋艦隊需擁有一級戰列艦一艘,二級戰列艦三艘,三級戰列艦八艘,一級巡洋艦十二艘,二級巡洋艦二十四艘,武裝運輸船一百四十艘。

    南洋艦隊需擁有一級戰列艦四艘,二級戰列艦七艘,三級戰列艦十七艘,一級巡洋艦二十八艘,二級巡洋艦三十六艘,武裝運輸船二百八十艘。”

    在這份願景當中,只有武裝運輸艦離目標最近,總計缺額僅差三十四艘。巡洋艦(包括高速偵察艦)缺的總額最多,不過由於建造經驗已經累積夠了,所以只需要擴產就行。

    問題在於戰列艦,一、二、三級戰列艦不僅總額差了老大一截,而且京華方面別說一級戰列艦了,連二級戰列艦都還沒有一艘服役,只有一艘剛剛下水、正在珠池(北部灣)進行海試的。

    當然,戰列艦建造遲緩的原因很多,一來是高務實對於這種耗資巨大的戰艦十分關注,以至於兩大船廠互相競標、設計圖改了又改,雙方的技術代表在高務實面前爭得面紅耳赤早就不是一次兩次了;

    二來是戰列艦所需的木料並非從山上砍下來就可以用的,需要妥善陰乾多年,雖然高務實從在廣西時就開始着手大量準備,存貨倒是夠的,但時間方面沒有捷徑——最大的捷徑也只是運到南疆內陸(沿海太潮),在高溫環境下陰乾(但不能暴曬)……總之目前剛剛好可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