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63章 大明聯合驛站(下)
    何謂“管理權不統一”?作爲驛傳系統的一部分,遞運所在朝廷層面也一樣歸屬兵部車駕司管理,但它在具體運行中,則由所在地的府、州、縣、衛管轄。

    如成化年間,山西共有21個遞運所,其中12個歸屬所在縣管轄,6個歸屬所在散州管轄,2個歸屬所在直隸州管轄,1個由府管轄。

    而在實土衛所地區,遞運所則歸屬所在地的衛所管轄,初刊於弘治元年(1488年)的《遼東志》裏記載的遼東地區33個遞運所,就全都由衛所“帶管”。

    本來就挺複雜了,卻還有更扯皮的。比如這種歸屬還時有調整,如永樂四年(1406年),原屬於高郵州的界首遞運所、屬於江都縣的邵伯遞運所,就忽然被劃歸揚州府管轄去了。

    衛所管轄的遞運所也有同樣的情況,如永樂五年(1407年)普定衛的尾灑遞運所改由安南衛管轄。

    與管轄權相伴,遞運所大使也得跟着本所一起,歸入所在地的府、衛官員序列。除了少量發配的罪囚之外,遞運夫、防夫都主要從民戶或軍戶中僉派,歸入州縣的驛傳徭役之中。

    遞運起夫的總原則是隨田糧僉派,陸遞運所的遞運夫由十五石以下糧戶內點充,共同造車,每人提供牛一頭,若不及十五石,則由若干戶湊糧共當;

    水遞運所遞運夫由五石以下糧戶內點差,與駕船人數相同,每十三、十二、十一、十名遞運夫共同置辦六百料、五百料、四百料、三百料船隻,若船隻損壞,則由有司“委官計料修補”。

    車、船顯然建造花費都很不菲,朝廷也有意緩解百姓的負擔,因此“法司錄有罪之人買船遞運以自贖”、“以附近之民及犯徒流罪者備之車牛”的情況時有出現。

    即便如此,車、船、牛的建造或供應,仍然成爲應役百姓的沉重負擔。而朝廷和地方衙門爲了保證遞運所的運行,各地在實際執行中便逐漸改爲平攤入地方徭役中,使得一方百姓“無分彼此,均出錢給領”。

    遞運所所需的經費,也往往被分攤入周邊數個州縣的賦稅之中,其名目有遞運人夫、水夫、防夫以及車、船等項。

    由於遞運所規模各異,所需經費也各不相同。以大興遞運所爲例,其編制爲“車五十輛,防夫三十名”,規模在全國處於中等水平。萬曆初年時,大興遞運所每年需銀2280兩,由真定、廣平、順德、大名、河間五府一同提供。

    一箇中游水平的遞運所每年花費2000多兩,全國剩下一百多不到兩百個遞運所,按照一百五十個來算並以此均價計費的話,一年就要耗費至少三十萬兩,且這是純粹的支出,毫無半分銀子收入。

    三十萬兩啊,這還是高拱當年裁撤了一大批之後的結果。想想看,二十年前高拱剛剛秉政那會兒,朝廷歲入還只有不到四百萬兩,光一個遞運所就要花掉差不多一成,這朝廷能不窮死?

    但有人會發現問題,說這筆錢既然是地方出的,那關中樞什麼事?關當時的高拱、現在的高務實什麼事?這想法未免有些天真。

    朝廷的田賦是按照中樞和地方進行分賬的,並且每個地方的分賬比例還不同(比如蘇州就一直被朝廷重課,中樞分賬比例特別高)。

    而且之前說過,朱元璋的小農意識導致大明朝廷一開始就缺乏財政中樞調控能力,地方分賬嚴重缺乏後世那種轉移支付的手段,它是先爲地方留存,剩下的部分再解送中樞。由於中樞一直沒錢,也就不可能以富裕地區的稅收去補貼發展貧困地區,導致富則恆富,窮則恆窮。

    在這種落後過時的財政體系之下,再加上大明政權的地方衙門自主權很大,導致很多地方會羅列一大堆自己需要支出的名目上報給中樞,然後自說自話地大量“留存”,最後解送給中樞的款子被搞得像是打發叫花子。

    高務實一貫認爲,在通訊手段還沒有達到電子化的即時通訊時代之前,朝廷的管理制度最好不要太複雜,尤其不能一地一策——那玩意是後世才玩得轉的,大明根本玩不轉。在後世那叫因地制宜、先進管理,在大明那叫好高騖遠、扯皮管理。

    高司徒在《革新驛站疏》中明確說了,必須首先統一管理權,把遞運所改成和水馬驛、急遞鋪一般模樣,然後三駕馬車合併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減少不必要的機構和層級,避免令出多門,出了事連個負責的人都找不到,盡扯皮去了。

    但是話容易說,事可不好辦。首先第一個攔路虎就不小:遞運所的人員除了部分是罪犯以外,大多來自於各地衛所。你高司徒要統一管轄權,這管轄權難道還能歸你戶部不成?

    哦,財權歸你,兵權你還要拿?皇極殿的那把龍椅你要不要啊?

    好在這個道理高務實顯然也是懂的,所以他提出的是兵部要深化對驛站系統的管理,確保車駕司能夠統合管理整個驛站體系。換句話說,車駕司的權力要增加,官員估計也要增加。

    這個買賣大家覺得可行:車駕司加幾個官,下頭的機構少了一大批,從財政角度來看是划算的,從士林文人將來的就業機會來看更是划算的。

    但是高務實又說了,兵部車駕司的權力擴大,單獨掌握革新後龐大的驛站體系有悖於祖制的初衷——初衷就是要互相牽制和監督嘛!所以高司徒建議,暫時仍如水馬驛一般由戶部派員監督,待將來革新基本完成,朝廷再視情況推出新的組織架構。

    實際上高務實在這裏已經是開始下一盤大棋了,這一盤大棋簡單的說就是“增部”——六部制已經跟不上時代,改革後的大明需要更多的部。

    驛站這一塊,就是高務實計劃中將來要設的郵傳部。不過這事得慢慢來,先把基礎打牢固,將來纔好順勢提出進一步的建議。

    現在麼,高務實提出的說法叫做“大明聯合驛站”,是集人員走動、信件投遞與貨物輸送爲一體的三大板塊聯合驛站制度。

    王錫爵不得不感慨高務實的手段和氣魄,乃至於胸襟品行。他爲了實實在在解決朝廷難題,是真的能夠毫不猶豫地放棄自己已經到手,並且幾乎處於壟斷地位的利益,而且在“革新”的過程中也不喫獨食,是真的爲了長治久安來考慮。

    王閣老幽幽嘆了口氣,語氣沉重地喃喃道:“惜非同道,惜非同道……”

    申時行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良久之後,終於也只是嘆了口氣。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面子”、“瀟灑的pig”、“Dr.徐嘉輝”、“一路色友”的月票支持,謝謝!

    ps:核酸檢測陰性,明天回長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