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76章 伐元(十四)“好團結”
    私信可以飛鴿,公函只走驛路,因此這一日文華召對所談及的主要事項,高務實都是次日上午才得以獲悉。他思索片刻,馬上把自己幕府中的幕賓們找來開了個會。

    這裏的幕府並非日本那個幕府的意思,“幕府”一詞,一開始指的是領兵在外作戰的高級將領的營帳,藉此延伸出了高官門下公署的意思,後世用來代指高官,或者指這些高官門下所聘請的輔佐人員的整體。

    “幕府”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秦漢沿用,並擴大了這個詞語的適用範圍,不僅高級將領的營帳可以被稱爲幕府,三公九卿乃至州郡長官的屬吏都可以被作爲幕府之職。

    到了大明之後,幕府又可以指文武高官出征時搭建的營帳或者巡撫地方時的衙署。“幕府”之中的長官,被稱爲“幕主”,而輔佐“幕主”的人,則有“幕官”和“幕賓”兩類人。

    “幕官”簡而言之就是將官們公署之中的屬吏,本身就歸屬於朝廷正式的官僚系統,這是在宋代以後形成的制度,有明一代基本保留下來了這部分幕職制度。而輔佐“幕主”的另一類人“幕賓”就是此時高務實召集過來的人。

    “幕賓”這一詞語最早見於晉朝,當時謝安和王坦之一起到桓溫那裏談論政事,桓溫讓自己的智囊郗超帳中躺着聽他們的論事,事後好給自己提建議。結果論事之時清風拂過,帷帳被吹開,謝安看見郗超就笑着說了一句:“郗超真可以說是‘入幕之賓’啊。”

    “謝安與王坦之嘗詣溫論事,溫令超帳中臥聽之。風動帳開,安笑曰:郗生可謂入幕之賓矣。”於是,“幕賓”一詞就此傳播開來。

    幕賓和幕官的不同之處在於,幕官雖然也聽命於幕主,但幕官是由朝廷分給的屬吏,名列官籍,身份爲官;幕賓則是由幕主私人聘請的輔佐人員,身份爲客,不食朝廷俸祿,一切待遇均由幕主給支,兩者合稱就是人們常說的“幕僚”。

    大明實行“小政府”制度,地方官員其實很多都忙不過來,因此師爺這個職業大行其道。再加上大明的官制有不少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朝廷中樞好歹還有“觀政進士”之類的安排,能在實際掌權之前有一個學習工作方法的機會,但地方上的很多如縣令之類實權職務卻是由新科進士直接上任。這就導致很多此前只會讀書的新官們面對實際工作完全抓瞎,若不找幾個師爺幫襯,啥工作都開展不了,被當地胥吏拿捏得死死的。

    因此,大明官員各有幕府是很尋常的事,尤其是方面大員,極少有不養幕僚者。當然,如此前海瑞沒有幕僚是因爲清廉到窮困,高拱不養幕僚是因爲學生就夠用,這些屬於例外。

    高務實也是有幕府的,不過他的幕府有個別有不同的名字:京華祕書處,祕書處的祕書其實就是他的幕府幕賓。從這個角度而言,劉馨其實就是他的首席幕賓。

    不過此次出征,高務實並沒有帶上劉馨。雖說大明對於女將是有容忍度的,但其實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女將並不存在於所謂“經制之軍”中,其所領大抵都是自傢俬兵。

    高務實此戰沒有用到多少“自傢俬兵”,自然就不方便帶上女將了,女幕僚的話就更不方便,容易授人口實。

    他帶在軍中的幕賓到也不多,一共這麼幾位:商貿祕書曹恪,軍務祕書阮福源,財務祕書高務忠,情報祕書高杞,見習祕書高務正、高務若,一共六人。

    這其中,曹恪和阮福源都是高務實的門生,兩人一個是曹淦之子,一個是阮潢之子;高務忠是高務實的胞弟,從成年之前就跟隨在高國彥身邊學習財務;高杞是高務實的堂侄,乃堂兄高務本的次子;高務正、高務若二人則是高務實的庶弟,在京華祕書處沒有明確的執掌,因此統稱見習祕書。

    總的來說,從這個祕書班子的人員年齡就能看出,京華祕書處頗有些“觀政進士”的意味,他們的任務更多的在於學習,而並非實際爲高務實提供多少參謀。當然,如果能夠提供參謀意見那自然更好。

    高務實把消息分發給衆人看了,曹恪作爲“大弟子”首先發言,道:“祕書長之前的猜測果然得到了印證,老師前腳剛走,甫一出塞,某些人就忍不住跳出來攪風攪雨了。先是播州楊應龍,現在則是江南財閥。”

    “何以見得是江南財閥?”高務實微微一笑,問道:“不是倭寇麼?”

    “老師又來調侃學生。此事說是倭寇所爲,其實江南之外哪還有多少倭寇?倭寇老家日本都是京華的勢力範圍,關東、九州兩個分艦隊早就把以往幾家摻和入寇較多的日本‘水軍’調教得服服帖帖了,他們哪敢再入寇我大明?

    至於京畿、中國、四國等方面的幾股水軍,現在也被豐臣、毛利幾家整合,逐漸走上正軌,也不會冒着得罪海貿同盟的風險來做這種事。倒是琉球方面曾經報告說他們有幾個島被一些逃離日本的海盜給佔了,不過這事應該也處理得差不多了……守忠兄,是吧?”

    “守忠”是阮福源的字,他是主要負責海軍方面的軍務祕書,這件事是他的當管。

    “不錯,確有此事。”阮福源聞言點了點頭,道:“琉球方面是去年秋向南洋艦隊稟報此事的,後來南洋艦隊責成泉州分艦隊去剿滅,不過這事出了點意外。”

    曹恪有些驚訝:“什麼意外?”

    “那支逃出日本的倭寇實力雖然不強,但他們採用的船隻並非倭船,而是西洋船形制,用了大軟帆。我泉州分艦隊當時也只是出動了幾艘武裝運輸艦,恰巧趕上大風天抵達。

    這支倭寇本是逃難而出日本的,因此極爲謹慎,得以在瞭望塔上提前發現並及時出逃。我艦隊追之不及,只把他們所放棄的島嶼拿了回來,交還給了琉球方面。”

    “那這些倭寇去哪了?該不會這次襲擾南京的還就真是他們了吧?”曹恪大感意外。

    “這倒應該不是。”阮福源搖頭道:“這支倭寇一開始據說是往呂宋逃了,但呂宋方面後來回報,說倭寇沒有在呂宋逗留,反倒是一路南下,預計應該是去了蘇祿或者婆羅。”

    那就暫時不用管了,也不好管。曹恪點點頭,道:“也就是說,倭寇襲擾南京之說依然不可能是真的。”

    他轉頭對高務實道:“老師,學生以爲這事很明顯了,一定是江南財閥的人。他們手裏是收編了以前一些倭寇的,至於他們自家就更不必說,早年他們搞海貿的時候,誰還不是‘倭寇’呀?”

    高務實不輕不重地“嗯”了一聲,問道:“那他們的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