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77章 戰後波瀾(四)疏爭功過
    可惜,這個制度在明中後期沒有堅持下來。總兵在明朝屬於武一品,可是在明末卻出現了“總兵帳下無縣令,縣令親隨有總兵”這樣的過於貶低武人的局面。而爲了鼓勵文官們立功封爵,在明朝的官方學校裏,慣例是要開武備課程的,學子們一面學習聖人之言和治國之道,另一方面還要學習兵法和弓馬——當然制度是制度,你學不學那是另一回事。這個制度是朱元璋的首創,所以明朝初期文臣們大多都是文武雙全的。

    然而開國皇帝也並不是神,實際上在原歷史上明朝的277年裏,文臣封有爵位的一共只有九人,封爲公爵的只有一人,其餘八人都是伯爵。

    唯一的國公便是韓國公李善長。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蕭何,在朱元璋起事初期就跟隨着他,雖然讀書不多,但計謀百出,爲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殊勳,因此朱元璋把其奉爲自己的蕭何。

    明朝建立不久,李善長就被封爲韓國公,俸祿四千石,立有鐵券世襲罔替,並且免本人兩死,免其兒子一死。可即使是這樣,李善長最終也沒能免除一死,因受胡惟庸案牽連,全家七十餘人被殺。相對於其他人來說,朱元璋對他還算“夠意思”,給了李善長全屍,並且因爲李善長兒子是駙馬的緣故,免除了李善長的長子一死。

    然後八位伯爵裏,排在最前面的是誠意伯劉基,也就是劉伯溫。

    不管是神話還是現實,劉伯溫的能力確實抵得上漢朝的張良。雖說之前劉伯溫是看不上朱元璋的,但是自從投靠了朱元璋之後,他奇計百出,爲朱元璋創立大明朝立下了不朽功勳。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劉基被封爲誠意伯,歲祿240石。就算是劉伯溫自己不在乎,歲祿也確實少得可憐,不過也有一說是朱元璋爲了保護劉基,怕封賞過厚,會引起其他人的嫉妒,這個就看怎麼理解了。

    然後是忠勤伯汪廣洋。汪廣洋在明初的職務是高於劉基的。因爲劉基說過,自己是不能夠做丞相的,所以汪廣洋被封爲右丞相。這個人一輩子小心謹慎,不求無功但求無過,在洪武三年被封爲忠勤伯,歲祿360石。

    接着是忠誠伯茹嫦。無論從朱元璋還是朱棣,對茹嫦這個人的評價都很高,可是其作爲卻不敢叫人恭維。原因是,他作爲一個文臣被封爲伯爵的理由並不是立有多少軍功,而是勸進。

    朱棣攻入南京之後,茹嫦首先勸朱棣即帝位。作爲一個老臣,在面臨篡位的情況下,不是奮起抗敵,卻在作爲談判代表與朱棣談判時,話都不敢說。可是等到朱棣進了南京,卻第一個跳出來勸進。

    朱棣當然大喜,一個敵對方的大臣勸其稱帝比己方勸其稱帝不是更好嗎!於是茹嫦以勸進之功被封爲忠誠伯,歲祿一千石。並且,朱棣還對其大加稱讚:“威儀山立、氣宇淵深、品物鹹熙,令聞卓著與四方”。這還不算,朱棣還賦詩誇獎他:“古今多出忠良士,罕有茹公立大勳”,簡直了。

    再然後就到了靖遠伯王驥。王驥就是朱元璋那種文武雙修的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文官,也是真正意義上靠軍功封爵的大明文臣第一人。

    明朝正統年間,王驥在征伐麗川宣慰使土司思任發、維摩土司韋郎羅的戰役中立有軍功,被封爲靖遠伯,歲祿一千二百石,後來又增加了歲祿三百石。

    應該說,王驥能力是很強的,可這個人對利祿很是在意。他最初封的伯爵不是世襲的,結果在他的反覆要求下,朝廷覺得他是個老臣,應該給他一個面子,就給了他世襲的資格。

    後來明英宗復辟的時候,他也稍微參與了一下,可是在賞賜的時候卻沒有他,這位老先生又一次上書要賞賜,理由是什麼呢?

    原來在英宗復辟的時候,他的兒子王祥確實是參與了,可是在混亂中被一些將士們給撞到了,還差點被踩死,沒有什麼光榮事蹟,所以在封賞的時候大家都不記得還有這麼個人也參與了,也就沒有申報。王驥不樂意了,上書自表其功,英宗大概也沒料到這位爺如此沒臉沒皮只要好處,捏着鼻子封了王祥爲指揮僉事。

    再然後是興濟伯楊善。楊善封爲伯爵其實也跟軍功沒有半點關係,他是英宗“奪門之變”的功臣,在天順元年正月封爲興濟伯,歲祿一千二百石,而且給了他世襲的資格。

    與之形同的還有武功伯徐有貞。徐有貞和楊善一樣,也是英宗“奪門之變”的功臣,在天順元年三月封爲武功伯。

    此後便到了威寧伯王越。相對於王驥是征伐南方土司立下了軍功,王越則是征伐北方韃靼立下了軍功。之前說過,明朝在南北用兵因爲強弱大不相同,所以南方動輒斬首幾萬、十幾萬,而北方呢?斬首幾百就是大捷了。

    王越因在戰爭中率軍斬首三百五十級,被封爲威寧伯,歲祿一千二百石。後來又在戰爭中斬首一百二十人,增加歲祿四百石,再後來又立了一個小功勞,增加歲祿五十石。

    可是王越並不滿足,他期望能夠得到封侯,可是明朝的制度在那裏擺着,文臣是不可能封爲公侯的。於是這下倒好,王越發不出不做文官了,自請擔任武職,這在當時是相當罕見的。因爲他那會兒已經到了明朝中期,武將的地位已經遠遠不如初期了,可是王越爲了封侯也管不了那麼多,於是佩“平胡將軍”印,擔任總兵官,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到了最後也沒本府封侯。

    最後一位就是新建伯王守仁,這位之前說過兩次,就不必再說了。

    總之,大明朝文官封爵一共就這九位,只有李善長是真正以文治之能封爵,劉伯溫雖然是文臣但獻戰策,另有三人是勸進或參與復辟有功,剩下的都是武功封爵。

    換句話說,實學派方面也看到了高務實有被武功封爵的可能,因此搜腸刮肚想到了比照李善長的方式來爭取讓高務實“文治封爵”——李善長封爵韓國公之後可是擔任左丞相的,那麼高務實如果也能依次操辦,就不影響他繼續輔政了。

    想法雖好,但這能如願麼?

    ----------

    感謝書友“一路色友”、“曹面子”、“書友141216122515977”、“klauszx”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