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77章 戰後波瀾(十)戰後規劃
    “科爾沁”這個部落名在蒙語中的原意是“帶弓箭的近衛軍”。而“阿魯”意爲“北”或者“北方”,此因該部曾駐牧杭愛山之北,故名。

    如果從地理角度而言,梁夢龍此時所說的“阿魯科爾沁”在春秋戰國、秦漢時代,先後屬東胡、匈奴、烏桓、鮮卑地。隋唐時期爲契丹遊牧地。遼代爲上京道烏州。遼代歸屬爲上京臨潢府。金代爲泰州屬北京路。元代爲遼王耶律留哥的封地。

    時間到了明代,此地初爲潢水兀良哈地泰寧衛領轄,嘉靖二十五年(1546),遊牧於額爾古納河、海哈爾河呼倫貝爾湖一帶的阿魯科爾沁部昆都倫岱青、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圖哈薩爾第十五世孫率部遷居,始名阿魯科爾沁,意即爲“北方弓箭手”。

    那這個“阿魯科爾沁”與已經投靠大明的“嫩科爾沁”有什麼關係呢?其實關係就是“系出同源”:兩部原先就是一部,祖上來歷都是從這位哈布圖哈薩爾開始算的。

    16世紀後(即1501年後),科爾沁一部南遷遊牧在嫩江流域,稱“嫩科爾沁部”,而留居在原地的科爾沁則稱爲“阿魯科爾沁部”,所以阿魯科爾沁其實就是當時留牧於呼倫貝爾及後世黑龍江北部等地區的科爾沁部統稱。

    換言之,從某個程度上而言,“嫩科爾沁部”可以看做分部,而“阿魯科爾沁部”實際上纔是科爾沁部的主部。

    但這只是從源流的角度而言,事實上兩家的發展已經有了高下之分,兩個部落也早已各過各的,連這種名義上的“主從關係”也早已岌岌可危。

    本來,這南北兩家“科爾沁”一開始都是臣服於察哈爾部的,也就是臣服於名義上的蒙古大汗或者說北元朝廷。

    然而,地理有時候能決定命運。嫩科爾沁部由於更靠近大明,早些年他們趁着大明軍事力量退化,追隨察哈爾、夥同內喀爾喀等部,不時寇邊大明,雖然沒發什麼大財,但多少也能搶口湯喝。

    別看只是口湯,大明這裏的一口湯足以讓嫩科爾沁部實力快速反超阿魯科爾沁。到了後來,嫩科爾沁部便開始對臣服於察哈爾逐漸不滿,終於在不久前因爲高務實的策劃和干預而徹底歸順了大明。

    與此同時,阿魯科爾沁部卻因爲實力有限,且抱不上大明的粗腿,始終只能雌伏於圖們汗麾下。然而阿魯科爾沁畢竟和嫩科爾沁部同源,圖們也不敢放心使用他們,因此該部在圖們麾下也是個邊緣人,沒什麼存在感。

    阿魯科爾沁部一共不到萬戶,大概三萬民衆,戰時可用之兵撐死也就六七千,肯定不到八千。但他們佔據的草場卻很不錯——呼倫貝爾大家都很熟悉,就不介紹了。

    既然草場很好,爲啥人口這麼少?當然是因爲冷啊!呼倫貝爾大草原可是在黑龍江北部附近,你還指望他們那兒和江南地區一樣養人嗎?

    生產力低下的阿魯科爾沁人雖然畜牧能力不差,但人口實在漲不動,很多時候就成了察哈爾部的戰馬供應商——可惜圖們汗白嫖戰馬不給錢,活脫脫把他們當韭菜,割了一輪又一輪。

    在這種情況下,阿魯科爾沁部對察哈爾部的向心力自然也就強不了。於是,在這次察哈爾避戰西遷的超大型遷徙計劃中,阿魯科爾沁部就被圖們汗放棄了,沒帶他們一起走。

    不過阿魯科爾沁部本身對此也不甚在意,他們認爲圖們走了更好,因爲這樣相當於少了頭頂上的剝削者,反而更加自由了。

    唯一的危險出現在李如松部奔襲捕魚兒海設伏的那段時間。阿魯科爾沁部當時本以爲自己是個三不管,陡然發現李如松部數萬精銳朝他們領地殺來的時候,那可當真是嚇得屁滾尿流,二話不說就往東開溜了。

    一邊開溜,阿魯科爾沁部還一邊做好了計劃:萬一要是被李如松追上,那就二話不說直接投降,並且表示願意“舉族內遷”。

    這個計劃的聰明之處在於,根據大明的慣例,一旦遊牧部落請求“舉族內遷”,那就不是李如松能決斷的事,他必須上報朝廷——呃,有經略的時候還得先上報經略。總之,不是他李如松自己能“便宜處置”的了,這樣阿魯科爾沁人至少可以先保住命。

    不過他們沒等到這一天,李如松到了捕魚兒海就停了下來,安安心心在那兒設伏,後來又莫名其妙地飛快走了,留下原地鬆了口氣的阿魯科爾沁人唸叨着上師保佑,然後小心翼翼返回故里。

    他們肯定沒想到,大明雖然看似沒搭理他,但大明朝廷內部依然有人記得他們——梁夢龍這個計劃就直接把他們當做獎品送給了嫩科爾沁部,根本沒問他們樂意不樂意。

    在梁夢龍看來,大寧及周邊原屬於察哈爾的大片土地是大明需要直轄的核心地區。這是高務實很早之前就和他商議過的,是大明騎兵實力增強的關鍵一環,斷然不會容忍外人染指,即便是投靠了大明的嫩科爾沁部也不行。

    兀良哈三衛不也很早就投了大明嗎,後來給他們分了地,又撤了他們頂頭上司寧王和大寧都司,沒人管着的兀良哈三衛最後怎樣?不還是迴歸了蒙古勢力圈麼!所以高務實和梁夢龍都認定,核心地區必須由純正的自己人控制,因爲只有自己夠強大,附庸才會甘當附庸。

    高務實當初倒沒和梁夢龍商議如何賞賜嫩科爾沁部這件事,因爲本質上高務實認爲在伐元勝利之後,大明威加海內,嫩科爾沁部肯定不敢造次,賞賜的問題完全可以視情況再定。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如今因爲其他一系列的問題導致要提前商議這事,梁夢龍一時也只能想到這一點,因爲這樣做符合高務實一個更高層次的整體規劃。

    這個整體規劃說穿了也簡單:分而治之。

    察哈爾部的力量從東蒙古被驅逐,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勢力真空,即便大明會取代它,但大明和它的定位卻不同。察哈爾在此,是可以威脅嫩科爾沁部與葉赫部的,甚至還可以威脅或者干涉其他女真各部。

    而大明呢,至少不好擺明了干涉嫩科爾沁部和葉赫部這兩家已經臣服的部落,即使要干涉也得講究一個師出有名。而嫩科爾沁部與葉赫部的聯盟由於他們之間的實力非常接近,屬於麻桿打狼兩頭怕,因此極有可能就會維繫下來。

    這就很不符合大明的利益了:你們倆維繫聯盟,那我大明如何分而治之?萬一哪天大局有變,你倆聯手背刺我怎麼辦?

    所以,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就得提前製造矛盾。製造矛盾本來也不是不能另想辦法,但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正好今天談到這茬,梁夢龍也就顧不得許多,先把這事提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