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 第277章 戰後波瀾(九)大寧都司?
    朱翊鈞下意識往御座靠背上靠了一靠,換了個稍微輕鬆些的姿勢,沉吟道:“王先生所言倒也不差……既然如此,就勞諸位先生議一議,將來這萬里北疆應當如何處置吧。”

    既然是一個新話題拋出來,第一個回答的人自然還得是申時行這位首輔。申時行雖然是元輔,但在內閣之中算是非常年輕的,反應也夠快,立刻便道:“既然要議論關外之地的處置,臣有一言須得問在前頭。”

    朱翊鈞頷首道:“申先生請講。”

    申時行道:“自俺答封貢至今,已二十有一年矣。如今蒙元左右兩翼,察哈爾、土默特、鄂爾多斯、內喀爾喀、外喀爾喀、嫩科爾沁等諸部,均已被我或消滅、或降服、或遠遁,蒙元舊地除瓦剌外盡歸我手。

    既如此,土默特與鄂爾多斯二部是否仍要維持當前封貢局面?啊,臣的意思是,是否乾脆讓他們內附,來個天下一統?”[注:內喀爾喀部就是之前遼南之戰中被滅的炒花那一系的統稱,炒花部在當時是內喀爾喀部最爲強勢的一系。]

    “天下一統”對朱翊鈞其實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只是他現在卻答應不得,因爲伐元之戰爆發前高務實就和他有過商議。對於戰後的局勢,其實高務實是有幾項原則性建議的,而這其中並不包括過早的“天下一統”。

    高務實當時給出的理由是,新獲得草原領地需要一段時間消化吸收,並以此繼續強化大明朝的騎兵力量。至於什麼時候可以推行“天下一統”,高務實也出個一個相對比較具體的說法,那就是“當我漢騎之盛足以力壓土默特、鄂爾多斯聯軍之時。”

    當時朱翊鈞對這個說法還有些不理解,認爲即便大明的騎兵還做不到那樣,但大明強大的步兵方陣完全可以擊敗右翼蒙古兩部聯軍,爲何非要騎兵“足以力壓”他們?

    高務實的解釋是:力壓不是爲了戰爭,而正是爲了避免戰爭。

    按照他的觀點,現在大明對土默特、鄂爾多斯的經濟控制已然足夠,但軍事上的優勢只能說具備了一半。整體上的軍事實力當然早已完成超越,但只有在其最擅長的領域也對其保持碾壓之勢,右翼二部纔會徹底放棄武力對抗這個選項,乖乖按照大明的要求內附。

    既然要依靠左翼蒙古舊地發展騎兵,那顯然還需要一段時間,現在的時機尚不成熟。

    朱翊鈞稍加思索,便將高務實之前的說法當做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然後強調道:“既然二十年都已經等了,朕也不怕再多等兩年。諸位先生,水到渠成的天下一統總好過留下隱患、危機四伏。”

    皇帝這番話說出來,還真讓內閣諸位閣老都有些刮目相看,這位不到而立之年的皇帝陛下,在剛剛獲得覆滅殘元這一豐功偉績之時,對天下大勢竟還有如此清醒的認識,着實令人驚歎欽服。

    申時行立刻跪下,叩首道:“吾皇聖明!”他這一跪,其他人自然不好安坐不動,也都起身下跪,叩首道:“吾皇聖明!”

    說實話,因爲大明朝的規矩和習慣之故,朱翊鈞原本能享受到“先生們”叩首的機會就不太多,而如此積極主動地跪地叩拜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一瞬間自尊心得到了巨大的滿足。

    可惜衆閣老萬料不到的是,朱翊鈞把這一“功”又在心裏記給了高務實,暗道:父皇當年說得對,務實果然是天賜於我的股肱之臣,這些年他爲我立了多少功勞!再說,當年他入仕不久便被貶官發配廣西瘴癘之地,說起來也是爲我,才受了母后發怒的無妄之災。如今既然有滅元大功打底,憑什麼不能破格封賞?

    哼,入閣?區區入閣算得甚事,父皇當年早就知道他會入閣的……但即便是父皇,想必也料不到他會爲我收復安南、擊破緬甸、覆滅蒙元吧?

    “諸位先生請起、請坐。”朱翊鈞心裏雖然思緒翻涌,但面上卻只是掛着溫和的笑容,等閣老們都起身再次就坐,這才接着道:“既然先生們都不反對,那麼土默特、鄂爾多斯二部保持現狀這一點就算是定下來了。然後呢?諸位先生請各抒己見。”

    申時行道:“接下來的要點其實說穿了就一件事:察哈爾與外喀爾喀部舊地如何處分。這其中又分作兩部分,一是我大明要其中哪些、又或者到底要還是不要;二是哪些地應該賞給從徵的各部。”

    朱翊鈞心中一動,忽然看了吳兌和梁夢龍一眼,微笑道:“二位愛卿一位主管戶部,一位主管兵部。這戶部掌錢糧戶籍,兵部掌武備駐軍,與此事最相關聯,朕想先聽聽二位愛卿的意思。”

    吳兌看了梁夢龍一眼,道:“北疆不比別處,還是當以軍務優先,鳴泉兄先請吧。”

    既然是自己人,梁夢龍就隨口謙遜了一句,也不多客套,朝朱翊鈞道:“以臣愚見,恢復大寧都司實屬當務之急。”

    朱翊鈞輕輕頷首,梁夢龍這話在理,而且與高務實戰前的分析結論一致,大寧都司的重要性是毫無疑問的。?

    這事說起來當真是令人嘆息。大明建國之初,在北方爲了打擊和消滅元朝的殘餘勢力,明軍不止一次發動進攻,如永樂十二年成祖親自率步騎五十萬擊瓦剌馬哈木,追至土剌河(今蒙古國土拉河);永樂二十二年成祖又親征,至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東北的達蘭納穆爾河而還。

    然而由於明軍長途進軍,離後方很遠,對手又是遊牧民族,流動性很大,所以既難以久駐,也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雖然大明無法佔領每次軍事行動到達的地方,但因實力強大,洪武時的北界還是推進了很多,先後設置了大寧衛(駐今內蒙古寧城縣西)、開平衛(駐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東勝衛(駐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和興和所(駐今河北張北縣)等軍事駐屯機構。

    洪武二十年設大寧都司,次年改稱北平行都司,治所在大寧衛,轄境北至今西遼河、西拉木倫河、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查干諾爾一線。其西的明朝北界則在陰山山脈和賀蘭山一線。

    在西拉木倫河以北是兀良哈部族,明朝在那裏設了三個羈縻衛,稱爲兀良哈三衛。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舉兵推翻建文帝奪取皇位時,曾聯絡兀良哈三衛支援,到朱棣登位後,就將北平行都司改名大寧都司,移治保定府(今河北保定市),原來的轄地都作爲報酬讓給了兀良哈。

    東勝左右衛也分別遷到了今河北的盧龍和遵化。這樣一來,開平衛和興和所成了孤懸的據點。永樂二十年,興和所被蒙古阿魯臺襲陷,遷治宣府。宣德五年,開平衛也移治獨石堡(今河北赤城縣北獨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