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77章 援朝抗倭(五)平播策
    “不錯,皇上所見極是。”高務實道:“廣西以往每年繳納的賦稅還不及朝廷對它的撥款。自建國以來,其繳稅額度最高的一年也不過摺合十八萬兩不到,這就是說朝廷統治廣西好比一樁虧本買賣。

    皇上,錯非是國土不比產業,祖宗基業也不能隨意割捨,否則這廣西單從統治成本的角度上來說幾乎是個應該丟掉的部分了。但是,這一尷尬局面隨着臣——呃,臣不是在自誇……”

    “哈哈哈哈,我知道你的意思,這麼多年來你也從來沒有邀功過嘛,對此就不必多解釋啦。”朱翊鈞忍不住大笑起來。

    “咳,那臣接着說。”高務實撓了撓頭,道:“有了這幾項優勢產業,廣西的局勢便得到了直接改變,以流官爲代表的的朝廷勢力首次在不依靠朝廷支援的情況下對土司形成了壓倒性優勢。

    除此之外,還能確保即便擊敗土司,也能對當地土司原有領地進行有效且不虧本的統治——這就是一切的關鍵。”

    朱翊鈞這下子宛如撥雲見日,恍然大悟:“哦,難怪你說一切的根本都在於財務!”

    既然朱翊鈞已經在原理上明白了這個問題的關鍵,高務實便可以把其中一些道理再做進一步梳理,爲他一點點解釋清楚了。

    概括性的講,歷史上的元、明、清三朝對於西南、西北少數民族聚集區都很難進行“不虧本統治”,因此只得對其原有統治文化進行保留。

    因爲西南、西北等地民族結構複雜,道路艱險,社會經濟效益低下,文化風俗迥異,使得中樞政府很難進行直接有效的管理,即便強行直轄管理,往往也會陷入越管越虧的窘況,於是只好進行妥協,對這些地方的少數民族給予一定的自治權。其推選出來的地方主官,由中樞授予官職,對轄區有世襲的統治權。

    “越管越虧”在大明朝甚至還有直接案例,而且離廣西還賊近,就是安南。安南在原歷史上爲什麼最終會丟?其根本原因,說到底就是這個“越管越虧”。

    朝廷在安南根本沒幾個錢可收,每年還得搭進去幾十萬兩。這要是一年兩年也就算了,連續許多年一直如此,完全搞成了無底洞,那誰賠得起?換了誰來都得止損離場不是?

    不過,現在高務實顯然有了解決辦法,那就是先解決當地統治會虧本的問題。這個解題思路在廣西、在安南都已經得到了驗證,事實證明確實可行,所以他現在纔敢說:播州問題歸根結底也是財務問題。只要解決了“統治等於虧本”的麻煩,播州之亂輕鬆可平。

    高務實一番講解讓朱翊鈞如獲至寶,他學了二十多年的所謂“聖學”,翻來覆去就是什麼仁義之道、君子之道、王政之道一類,從來沒有哪個“道”爲他清楚的說明“統治”到底是個啥玩意。

    現在,高務實卻把統治的根本給他攤開來說明白了。這個統治之道說穿了根本不稀罕,就是想辦法讓統治始終維持在有利可圖的範疇之內,宛如做一筆買賣總得有錢可賺才能持續一般。

    當然,這個道理如果深化下去,還要面臨諸如刮地皮太狠導致地方動亂之類,但事實上道理沒變:導致動亂還是說明統治成本沒有得到有效平衡,說明當地產出不足而朝廷索取過多。

    總而言之朱翊鈞的理解就是,高務實的解決辦法在於提高當地的經濟實力,這是一切統治的前提。

    “道理我明白了,不過對於播州……咱們現在還沒辦法做這些改變吧?”朱翊鈞明悟過後又生出了些許疑惑。

    高務實卻笑着道:“現在播州在楊應龍手裏,咱們自然沒法子改變,不過咱們卻可以反過來用計:讓播州百姓感受到,跟隨楊應龍與朝廷作對是不划算的。”

    咦,這做法真的“很高務實”,有內味兒了。

    朱翊鈞立刻問道:“計將安出?”

    “當前第一步措施就是封鎖要道,完全切斷播州與外界一切聯絡。無論是粒米半黍,還是尺絹寸布,從現在起皆不得進入播州一步!”高務實一臉冷厲地道。

    這套辦法不僅高務實熟,朱翊鈞也不陌生。他見過高務實太多的經濟手段了,如今這一條完全在他的理解範疇之內,因此連連點頭,然後又問道:“好計,不過……播州既然原本就很封閉,他們現在就算被封鎖,真的就過不下去嗎?”

    “不至於完全過不下去,但是……會疼。”高務實很有把握地道:“皇上知道,臣自就任戶部尚書以來,新設了審計署,向全國各地派出了許多審計官員,所以臣敢大言不慚地說一句:對全國各地經濟運行之瞭解,古往今來無人更甚於臣。

    播州雖然封閉,但它臣服大明二百餘年,與周邊地區總有不少交易。這些交易或是與朝廷流官直轄之地進行的,或是與其他土司進行的,單看每一筆交易量確實都不大,可如果彙總到一塊兒,那也不是什麼小數目了。

    只要朝廷斷了它與外界的互通有無,播州盛產之物無法出境,所需之物又無法入境,當地民生軍需勢必出現混亂……而混亂一旦發生,便是劉綎用兵之機!”

    ----------

    感謝書友“反正我又不信”、“單騎照碧心”、“小暑未暑”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