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77章 援朝抗倭(廿三)朝鮮新消息
    劉馨這個問題提得有些奇怪,倒不是因爲調侃的語氣,而是這個問題本身很不一般。

    高務實的身份顯然是很敏感的,如今又正值他被封侯拜相的關鍵時刻,一舉一動勢必被朝野上下矚目。

    甲斐姬作爲一個日本女子,又只是妾侍身份,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不應該值得高務實親自送行,這一點劉馨不會不知道,但她仍然問了。

    “爲何?”高務實不想打啞謎,直接問道。

    “援朝之戰既然即將打響,你不想在外人眼中留下一個‘知日派’的印象麼?”劉馨挑了挑眉:“況且此時讓她回到日本,即便你不說什麼,外人也一定會有所猜測的。”

    “海貿同盟在日本有那麼大的買賣,我作爲海貿同盟的話事人,知日派的印象恐怕不必再次強化了吧。”高務實看着她,努了努嘴:“所以,你不妨還是說說看什麼叫外人也會有所猜測。”

    “怎麼你做了侯爺之後,就變得越來越無趣了呢?”劉馨不滿地道:“這時候你不應該主動猜一猜嗎?”

    “我本來也不是很‘有趣’啊,何況現在面對的麻煩事又多,千頭萬緒都要理清。”高務實笑起來,道:“誒,你說,我是不是應該找機會休個假?”

    劉馨白了他一眼,道:“你是不是應該休假我不好說,但我想皇帝肯定不樂意你休假——這麼好用的員工,哪怕給三倍加班費,那也得讓你頂上啊,不是嗎?”

    高務實苦笑道:“承蒙謬讚,愧不敢當。”

    劉馨撇撇嘴,道:“說回正事,首先有一個前提條件:以你現在的功勞和地位,至少不會有人懷疑你裏通外國吧?”

    “你說通倭?那應該不會。”高務實道:“和日本的生意雖然不小,但海貿同盟裏其他股東還多着呢,其中勳貴佔了大多數。如果我都通倭了,那靖難勳貴集團恐怕要全員翻車,這是不可想象的事,甚至沒人敢提。”

    “既然如此,那就說得通了。”劉馨道:“你既然不會通倭,那麼甲斐姬回日本自然就只能是替你辦事,而替你辦事就是替大明辦事。這種情況下,你去送一送她,不是就很說得過去了嗎?甚至……”

    “甚至我這是不惜自降身份,也要替朝廷爭取優勢?”高務實說完,略一思索,卻又道:“但我覺得這並非你的全部用意。”

    “你可能瞭解日本的歷史,甚至瞭解他們的文化,但你未必瞭解女人吶。”劉馨做出一臉無奈、苦口婆心的模樣,道:“你該不會是覺得甲斐姬嫁給你了,就應該而且必定會全心全意爲你鞍前馬後、忙裏忙外吧?”

    “自然不會。”高務實笑了笑:“怎麼,我看起來那麼天真的?”

    “天真不至於,但我擔心你這段時間太過順利,沒準就膨脹了,開始迷之自信呢?”劉馨嘆了口氣,道:“我看你身邊恐怕也沒人會這樣和你說話了,那隻好我來說一說。”

    高務實本來聽得很隨意,回答得也很隨意,直到劉馨說出這番話,才忽然一怔,然後起身正了正衣冠,拱手一禮,道:“多謝。”

    “誒誒誒,也不用搞得這麼正式。”劉馨連忙讓開到一邊,擺手道:“你不嫌我多事多話,我就謝天謝地了。”

    用意弄清,高務實便隨着劉馨的思路想了想她提到的事。有一點很顯然,劉馨並不認爲甲斐姬的行事一定會天然的偏向他,所以她才提出這個建議。

    這個建議根源上是讓他“拉攏”甲斐姬。當然,因爲雙方的關係擺在這兒,這種拉攏更多的是一種身份尊重,屬於感情投資。

    高務實覺得這種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不僅是甲斐姬,其實包括孟古哲哲在內,她們倆都和黃芷汀不同,原本就是因爲政治聯姻的目的才進入高家的,思維方式與行動立場也必然與黃芷汀有本質區別。

    如果要以一種功利的心態來判斷解讀,那大概就是黃芷汀可以共患難,而孟古哲哲與甲斐姬多半隻能同富貴。前者可以陪高務實打逆風局,後者就只能陪打順風局這個意思。

    不過高務實覺得這也合情合理,畢竟這個時代妻妾地位又不對等,憑什麼要求對方“同工不同酬”?這不符合人性,也不符合高務實自己的價值觀。

    “得虧了明天我還要繼續請辭,倒也有空送一送她。”高務實道:“那就這樣吧,你幫我安排一下,我會送她出永定門。”

    大明京師分南北城,而永定門是京師南城的南門,送出永寧門意味着一路送出城,無論是出於造勢的目的,還是出於向甲斐姬表示尊重,這都已經足夠足夠了。

    劉馨答應下來,表示自己待會兒便去安排。高務實見她說“待會兒去安排”,自然知道她還有事要說,便示意她進入下一個話題。

    果然,劉馨拿出一疊信紙,道:“這是朝鮮方面的最新消息,由京華商社提供,是昨晚從朝鮮先送到遼東,今日一早再從遼東直接飛鴿傳書抵京的——你自己看吧。”

    高務實一看竟有數十頁紙,就知道其中記述的事情恐怕不少。他立刻接過來,認認真真看了起來。

    果然,這份報告相比於之前的消息而言不僅切實許多,也詳細許多,比朝廷那邊得到的消息更是清楚明瞭十倍不止,基本上從日本出兵開始,一直比較詳細地記錄到了當前。

    按照這份報告的描述,當時共計十五萬八千人的日本侵朝大軍分九個軍團陸續出海,以小西行長爲首的第一番隊一萬八千人於八月十四率先到達朝鮮釜山海域。

    小西行長令船隊緩行,以一小隊乘小船先行探查朝鮮岸防,而此時朝鮮釜山鎮僉事鄭潑正與所部兵卒狩獵完畢飲酒作樂。朝鮮兵備鬆弛,日軍如入無人之境。

    日本探船雖有釜山瞭望臺守兵察覺,卻朝鮮方面以爲此乃對馬島歲遣船而不作理會,結果遭到探查小隊襲殺。探查隊回報小西行長說守兵有八百,大部正行狩獵,釜山幾無防守,小西行長遂下令第一軍團即刻準備登陸釜山。

    釜山鎮僉事鄭潑率部回城,遠望海外有倭船駛入,初誤認爲對馬島歲遣而不以爲意。待小西第一軍團全數船隻盡入眼簾,鄭潑這才大驚,急令遷城外百姓入城避難,各部嚴守待命並通知慶尚左水使樸泓與東萊府使宋象賢支援。

    當日海霧瀰漫,小西行長隱大軍於海霧之內列陣備戰。釜山城上八百守兵雖已就位,但朝鮮已兩百年未有戰事,鄭潑心中忐忑不安。

    好在慶尚左水使樸泓趕到得不算太晚,他上前詢問倭賊規模,鄭潑道:“海霧大作,具體人數不得而知,但見船隻約有百艘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