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79章 平倭(卅三)三方三心
    大明這邊高閣老穩坐釣魚臺,遠遠地佈局和掌控着這場事關整個東北亞的戰事進展,然而作爲他手中棋子之一卻不自知的朝鮮,那可就沒有這種淡定了。

    當和談破裂、冊封失敗的消息傳回朝鮮,朝鮮王李昖十分惶恐,當着滿朝文武的面大驚失色:“怎麼會這樣?預計何時?多大規模?不對不對,現在應該馬上向大明求援!寡人早就說過不能讓倭寇就那樣回去,可大明就是不聽,非要跟他們議和,到頭來怎樣?反倒是被小西行長那廝給騙了!寡人不是好戰之人,也希望戰爭能提早結束,但結果倭寇卻又要入侵。”

    領議政柳成龍勸道:“殿下,不需要如此失落。我們也是時刻準備,至少不會再像壬辰年那樣手足無措,請您務必堅定聖心。”

    李昖對此說表示肯定,但其實心中仍然非常恐懼,希望此次不會讓他再次被迫播遷,柳成龍好言安慰之後,便立即召開備邊會議。

    會議上伊鬥壽說道:“我認爲這反而是好事,是可以百倍償還之前受辱於倭寇的機會。應該馬上全軍進發下三道,先奪回釜山,全殲當地倭寇,讓倭寇從此以後再也無法踏入我領土一步!”

    兵曹判書李德馨則認爲伊鬥壽所言爲免過於輕率:“判府使稍安勿躁,我們又何嘗沒有復仇之意,但倭寇也比如會在準備萬全之後再來入侵,還是要沉着冷靜對待此事。”

    中樞府事鄭琢深表贊同,也認爲應準備萬全不可輕率冒進:“正是如此,眼下如果全軍南下,其中若有閃失,朝鮮便將因此萬劫不復。”

    伊鬥壽宣稱其本意是在倭寇登陸列陣之前消滅日軍,並無冒進之意。李恆福表示附議,右議政李元翼亦提議由李舜臣率領水軍於海上禦敵,由朝鮮與大明的陸軍駐守下三道隨時策應,如此可保無虞。

    左議政金應南同樣贊成先發制人,他道:“壬辰年是因我們防備鬆懈,一盤散沙,才被倭寇利用,以至於戰爭爆發之初一敗塗地。而現在不僅是官軍,就連明軍的軍糧也早已備好,大量囤積於平壤,我軍將士們日夜訓練,再與我軍決戰已經大可一試。”

    誰知領議政柳成龍卻道:“各位似乎都想得太輕鬆了,那倭寇怎麼會想不到我們必作防備?倭寇之前只經歷了兩種困難,缺糧及海戰,因此纔有瘋狂攻擊全羅道,以及車輪戰李舜臣的行動。

    諸位知道關鍵在何處了麼?我若是倭寇,要是找不到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便絕對不會再次貿然入侵。”

    衆人聽後皆恍然大悟,鄭琢想起之前晉州之戰,不禁冷汗直流:“李舜臣自然是不會輕易被倭寇擊敗,但若倭寇登陸成功,再次攻打全羅道的話,那就很難防備了。

    上次晉州城破,倭寇涌入,全羅道便朝不保夕,此次倭寇的重心必然仍在全羅道,這實在令人擔憂。”

    因朝鮮義軍經過一連串實踐,對朝廷已經極爲失望,迄今近乎銷聲匿跡,柳成龍也心憂此次全羅道難保,只得提議道:“爲今之計只有堅壁清野,據險積蓄。雖說要努力阻擊倭寇登岸,但一旦倭寇突破防禦攻向全羅,那就只能按這個方略辦了。”衆人贊同。

    會開到此時便告結束,但這其實頗有詭異之處,即所有這些朝鮮大臣似乎都儘量避免提及明軍,也似乎未曾思考如何與明軍配合作戰一般。

    其實不是他們忘記了明軍的存在,而是當前的現實就是明軍幾乎不存在!

    這似乎很奇怪,雖然李如松的遼東軍半年前就撤了個乾乾淨淨,只留下人數不多的南軍還在朝鮮,但畢竟明軍方面早已換帥,按照大明朝廷的調動計劃,新任平倭提督麻貴手中應該會有高達十萬的精銳大軍纔對,可這些人如今在哪呢?

    事實上,麻貴本人還在丹東,一步都未曾踏入朝鮮。甚至從他當前的動向來看,好像也沒有打算南下的意思,就彷彿完全寄希望於和談成功,可以不必南下了一般。

    他目前在幹什麼?在召見女真各部及嫩科爾沁部首領,打着的旗號是“組建援朝聯軍”。

    之前已經說過,朝鮮是拒絕女真人南下“支援”的,他們只肯接受大明的救援,原因就是擔心這些女真蠻夷靠不住,一來不知道他們會不會禍害百姓,二來也擔心請神容易送神難,到時候仗沒怎麼打,反倒最後賴着不肯走了。

    在這種情況下,麻貴召集女真各部首領要搞聯軍,朝鮮自然不樂意,但朝鮮也沒膽子強硬拒絕——畢竟這次組建聯軍據說是高閣老點了頭的。於是乎,朝鮮就只好裝作沒看見,心裏則希望麻貴的會盟拖得越久越好,即便現在日軍要再次侵犯,他們也更希望憑藉自己的力量將之擊退,如此就不必“勞煩”明軍和他們帶來的“聯軍”了。

    不過朝鮮不知道的是,他們的這些想法遠在京師的高閣老早已料定,高務實要的就是朝鮮當明軍不存在,讓他們自己去和日軍再碰一碰。高務實料定日軍依然可以輕易擊敗朝鮮軍,然後幾乎複製前一次作戰,輕鬆將李昖逼得再次“播遷”並請求內附。

    大明朝廷自從前一次黨爭過後,由於援朝作戰的表現不及預期,這一次朱翊鈞已經明確將戰事交給高務實負責,不過沒有名義,只在文華召對時向內閣暗示了這個決定。

    在這種情況下,高務實也覺得時機成熟,不打算長期留着朝鮮朝廷了——或者說,不打算保留朝鮮朝廷的自主權了。

    要想達到這一目的,朝鮮軍再次大敗就是必須要有的一個過程,因此高務實指示麻貴拖延入朝時間,而召集女真、科爾沁聯軍便是最好的藉口。

    朝鮮備邊會議後,伊鬥壽於深夜祕密召來原水軍大將、現全羅道兵馬節度使元均。相互問候之後,伊鬥壽向元均詢問以朝鮮現在的軍力能否擊退倭寇。

    元均答道:“壬辰年包括我在內,全國都對倭寇掉以輕心,以致一遇戰事便土崩瓦解,繼而各路大軍都畏敵如虎、一潰千里,但現在已經不是壬辰年,官軍都已做好防備,可以擊退倭寇。”

    伊鬥壽鬆了口氣,再問在海上攔截是否爲上策,元均答道:“當然是上策,只是我擔心李舜臣……您也知道,李舜臣此人極爲謹慎,壬辰年長門浦海戰之中李舜臣便只是觀戰而不肯加入。此人從來都是隻打自己有把握之仗,常常不能與朝廷國策保持一致。”

    伊鬥壽頗感憂慮,嘆息道:“我也爲此擔心,李舜臣即使接到命令也只憑自己判斷,太過特立獨行。若他認爲不可率先於海上攔截倭寇,那倭寇便將登岸,我們也將失去先機。”

    元均見狀,立刻請令道:“判府使,請將水軍交給我,只要是將領,接到軍令要有不畏生死的勇猛,我元均便有着李舜臣所不具備的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