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0章 劍指東瀛(卅五)死水起波瀾
    這就好比後世一般的孩子,要去和那些從小學八門外語、上十門補習班的學區房孩子PK,確實有些難度。

    但是經過這麼一搞,對王室而言還是有些好處的,那就是搞出了崇文的風氣。科舉首重文科,於是文官的地位大大提高。

    與中國差不多,王室出於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也繼續往重文輕武上面靠,故兩班實際的重頭就是“文班”。後來高麗朝搞“文武散銜”制,文班地位也高於武將。再後來搞的“柴田制”,也就是官員等級工資制度,文官同樣比武將大大的高出。

    這麼一來,尤其是時間長了之後,武將們就不幹了。老子帶兵打仗出生入死,憑什麼比不上你們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於是到了1170年,武將鄭仲夫發動政變,從此高麗進入了武官專政時代。

    武人打仗可以,治國就相對沒有經驗了,可那些個文人成了敵人,也不能再用,怎麼辦呢?於是在武官專政時期,便大量地提拔地方鄉吏,雜役擔任要職,“兩班”貴族的門檻開始被打破了。

    再後來,高麗被元朝打敗,成了元朝的附屬國,任由元朝擺佈。這時候開始,原先一些地位較低,不入流的譯員、醫官之類,因爲和蒙古人往來密切,也被受重用,紛紛提拔至高位。

    這樣一來,實際上“兩班”的範圍就大大地擴大了,原來只是些貴族能成爲兩班,現在貴族們看不上的一堆人也全部變成了兩班成員,兩班就開始變得魚龍混雜了。

    貴族要保持貴族的尊崇,要的就是高高在上的身份,這個身份最好是由血統確定的,是上天賦予的,不能讓別人染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陳勝吳廣這種“反賊”纔打出的旗號,統治者們顯然不能允許這種動搖統治階級身份基礎的情況持續存在。

    於是,到了元末明初,李成桂推翻高麗建立李氏朝鮮的時候,就對兩班制度來了一個大改革。怎麼個搞法呢?

    首先,就是要把鄉吏,胥吏這些身份的人從兩班中剔除出去。在貴族眼裏,這些技術官僚是沒有辦法和他們這些天皇貴胄相提並論的。

    文班貴族,讀的是孔孟聖賢書,講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其他巫醫樂師白工這類的具體技術型工作的人,就不再當做兩班貴族看待。還要取消鄉吏的外邑田,制定鄉吏懲處法,設立監督鄉吏的留鄉所,對其進行嚴格的監督……等等。

    其次,是全面實行有利於兩班階層的科舉制度。一個階層要具有生命力,首先要有危機感。後世管理學上講一個鮎魚效應,說是漁夫怕捕撈上來的魚死掉,就往裏面丟幾隻亂鑽的鮎魚,讓魚都活動起來,鍛鍊鍛鍊身體,那就不容易死了。

    於是,李朝也就搞了強化科舉這麼一個鮎魚,給你們這些紈絝子弟一點危機感。李朝規定,只有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女才能受門蔭,其餘的人做官都要考,你們就好好讀書去吧。

    但是李朝的科舉會不會像中國的科舉那樣造成社會流動,瓦解貴族政治,進入平民政治呢?那當然不會。

    李氏朝鮮的科舉主要分文科、武科,雜科。其中能做大官,升入兩班的,主要就是文科。然而在文科考試中,朝廷首先在身份審覈上就設卡,鄉吏子弟參加科舉必須“四祖審查”、“兩班舉薦”,且參加文科考試還要多考“四書一經”一門,並且經過郡縣衙門同意。

    而且,李朝科舉,所謂“庶孽”——也就是小妾生的兒子、二婚生的兒子、私生子這些,都不能考科舉文科,這樣就大大限制了兩班貴族規模的擴大化。所謂物以稀爲貴,貴族貴族,人少,才貴得起來呀。

    朝鮮的科舉對於一般的百姓看似沒有報名限制,但是寒門學子要登科及第可比同時期的大明要難得多。因爲朝鮮的官學,基本上就是貴族學校。兩班子弟七八歲就入書堂,再進入漢城四學,完成生進科考試後再入成均館,在成均館修滿300個圓點(好比學時)以後,纔可以參加文科考試。普通人家哪裏有條件,能和這些從小學大的官二代競爭?

    這還不夠,爲了保證兩班貴族的身份延續,朝鮮還搞了“別試”。正規的科舉三年一次,“別試”則時間不定,經常考前幾天突然通知。

    這就很搞笑了,因爲普通書生連趕到考場都來不及,考得上的基本上就是有消息的兩班子弟。於是隨着時間推移,別試就越來越多,原歷史上的李氏王朝享國近600年(直到清末被日本吞併),正試僅163次,別試居然有581次,其不公正可見一斑。

    就這樣,朝鮮的科舉道路基本爲兩班貴族壟斷。似中國這般“朝爲田舍郎,夕登天子堂”的情形在朝鮮基本是不存在的。

    李氏朝鮮就通過這樣的手段,劃出了一個相對穩定的上層統治集團,也就是兩班。李朝實質上將人分爲四等:一等人就是兩班,二等人則是所謂中人(就是鄉吏等雜職),三等人良人(普通老百姓),四等人賤民(奴婢、妓女等等)。二等、三等人上升一等相當困難,而四等人則根本沒有希望。

    階級固化的危害不必多說,說輕點叫暮氣沉沉,說重點就是一潭死水。而李昖被麻貴往王宮中一“保護”,就只能依靠這潭死水來求活了。

    可是最大的問題還不是死水能不能救人,而是“死水”到了這種時候也會發現局面不對,要開始爲自己考慮了。

    於是,等到麻貴領兵南下,但卻留了兩三萬大軍專門“保護”還留在平壤的朝鮮王與朝鮮朝廷時,一些“死水”提出:“王上說得對,朝鮮應該內附大明。”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雲覆月雨”、“曹面子”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