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1章 朝歸倭附(圩八)衆子嗣
    天津之行並不能耽擱太久,當高務實他們會談之時,同行而來的劉綎等部則在預先確定的郊外野地紮營。

    這次紮營之後,高務實將只領兵一千餘人進京。之所以要如此,是因爲此番回京不是凱旋班師,京師也沒有準備郊迎等項目,因此就只能適用於將領進京的制度,即各將領兵不超過五百。

    此番隨高務實回京並準備回鎮的總兵級將領只有兩位,就是董一元和劉綎,因此標準額度即爲一千人。至於高務實,按理說他是文官,其實沒有帶兵數量的限制,只不過他同時又是南寧候,這其中就有點敏感了。

    其實在當時皇帝的冊封制文中,是明確寫了高務實封侯屬於文官封侯,所憑藉的功勞是這麼多年來的一系列改革。因爲這些改革帶來的成就,伐元大業才得以實現,由此可見高務實封侯的功勞本質上是蕭何式的——蕭何當然是文官,所以制書中拿本朝的李善長封國公來類比。

    然而不管怎麼說,大家都知道的是,這道旨意非要糾結於高務實是以文臣封爵,還是以武臣封爵,歸根結底不過是皇帝要捧高務實。

    別看都是封爵,封爵也是有檔次之分的。這裏說的檔次可不是公比侯大,侯比伯大,而是同級爵位之間的差別。

    一般來說,檔次最低的就是外戚封爵。這個好解釋,就如同李太后之父李偉,其在隆慶朝時受封武清伯,等到他外甥朱翊鈞當了皇帝並且親政,立刻被加封至武清候。這樣的封爵就是外戚封爵。

    根據朱元章定下的制度,明朝的外戚原則上很少能夠得到爵位,就算有也不會賜封土,而且他們通常不會擁有最高級爵位,也就是國公。

    另外,外戚的爵位用處也比較有限,一般只給錢糧不予實權。到了明中後期,由於五軍都督府已經成了擺設,於是倒有極個別的外戚封爵後可以到五軍都督府掛名,但是請注意——真的只是掛名,連班都不用(不準)去上。

    不過最狠的還是到了嘉靖時期,這位世宗皇帝還下令外戚爵位不許世襲,就算皇帝非要開特例,也只能世襲一二代,有點類似於推恩令。這也是武清候李偉死後鬧出那麼大麻煩的原因。

    武清候家這件事之前好像忘記說了,簡略講一下:李偉死時的爵位是武清候,但他死的時候朱翊鈞已經親政。爲了表現自己孝順太后,朱翊鈞堅持要給李偉死後追封安國公。

    這件事當時鬧得朝野上下也是諫言不斷,但朱翊鈞死佔着一個“孝”字,最終還是被他堅持下來。當然,高務實也算是幫了點小忙——倒不是上疏支持皇帝,而是隻勸了一次,說了一通別人都說過的大道理,然後就沒了下文。

    對於當時的皇帝而言,不反對,或者說不激烈反對,基本上已經可以算是支持了。

    不過李偉雖然死後追封,但那是死後尊榮,他襲爵的兒子理論上還得按照老規矩辦事。老規矩剛纔說過,要麼不可襲爵,非要襲爵也得推恩,讓武清候迴歸武清伯纔對。

    然而朱翊鈞又不肯,他把這件事打包在一塊處理,外公要追封國公,大舅要不推恩襲爵武清候。當然,這事最後也成了。

    閒話說完,言歸正傳。即便如武清候家這般,聖卷看起來隆重到了極點,可是那又如何?就好比李唐的公主往往愁嫁一樣,問題既然出現就總有根源在線。光是皇帝強推,沒有文官集團的支持也並不能真正提高舅家的地位。

    於是,除了能享受侯爺的俸祿之外,長子李文全、次子李文貴兩人還都加了“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卻也依舊不掌握任何實權,兩位左都督連都督府沒敢去過,屬於是奉旨白嫖工資。

    外戚封爵之上的就是武臣封爵,或者文臣以武功封爵。武臣封爵可以參照李成梁,打了半輩子,基本上勝多負少,實實在在搞定了很多邊疆的麻煩,才得以封個流爵,也就是不能世襲的。

    當然李成梁後來改了世爵,可以世襲了,但那是因爲他兒子李如松又立了大功。李如松功勞挺大,年紀卻不算大,爲了避免後期封無可封,所以乾脆加到他老子頭上。

    文臣以武功封爵又比李成梁這種高貴一檔,最好的例子便是王守仁,也就是王陽明。雖說王陽明的這個新建伯爵位其實害他本人不淺,讓他喪失了入閣輔政的機會,但是對於他的子孫後代而言倒也算是個好消息,因爲朝廷內外在多年的爭吵之後,還是給了世爵。到了隆慶帝繼位,甚至給王陽明本人追贈了新建侯。

    文臣以武功封爵,由於連他在內一共只有三人,就和物以稀爲貴一樣,地位顯得比較特別,尤其是得到其餘後來文官們的尊重。在文官高人一等的大明社會,既然文官們都很尊重,那地位當然就不是李成梁那種武臣爵位可比了。

    而比文臣以武功封爵更加珍貴,開國之後一枝獨秀的,那就有且僅有一位,便是高務實伐元凱旋之後被冊封的南寧候了。

    由於朱翊鈞在制文中的說法,高務實封侯其實算是“文武雙全”:他既因爲改革奠定了伐元勝利的各項基礎,又是親自帶兵徹底擊敗蒙古大汗、大元皇帝的統帥。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侯爵的珍貴性自然無與倫比,你說他是文功還是武功,其實都可以。

    當然,不管怎麼說,他的時任職務可不是五軍都督府的某都督,他的官場全稱應該是“少傅、太子太師、文華殿大學士、戶部尚書兼平倭經略、南寧候高務實”。除了南寧候是爵位,少傅、太子太師是加銜,理論上文臣武將都可以充任之外,其文華殿大學士、戶部尚書兼平倭經略,這可都是僅限於文官能做的。

    所以按理說,他是可以隨便帶多少人進京都沒人管的。只是高務實向來都是個謹慎的人,尤其是在官場上,在他已經立下了沒有人能夠忽視的多項大功的前提下,就越是要在某些事情上低調行事。

    真要說起來,他隨行的海陸家丁就是數以萬計的,一起帶回京師犒賞一番又不是財力支撐不了!可是這樣做就未免太高調了,而且容易觸動皇帝的疑心。

    他常常提醒自己,不要以爲朱翊鈞跟自己關係好就掉以輕心,關係再好他也是皇帝,對於臣子是否有可能危及自己的江山社稷,只要是個智商在線的皇帝都不可能輕忽大意。

    朱翊鈞智商在線嗎?肯定的啊!所以表面功夫再怎麼無聊都要做,而且要做到位。

    結果就是,董一元和劉綎各帶了五百人親兵,高務實作爲堂堂經略,反倒只帶了兩百家丁,一如普通的疆臣回京述職——總督一級疆臣回京述職,通常會帶兩三百人隨從。高務實取低不取高,只帶兩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