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1章 朝歸倭附(圩七)懷柔(二合一)
    這些事情談完,話題又轉回朝鮮。高務實忽然朝張左治問道:“張觀察,對於朝鮮此國,你有哪些瞭解?”

    張左治一開始不清楚高務實問他這句話的用意,但他身邊的葉向高忽然用鼓勵的眼神看了他一言,這才讓他敏感起來,意識到恐怕有個機會擺在自己面前了。

    朝鮮即將內附,而朝鮮內附一事又是高閣老一手促成。那麼按照慣例,皇上對於內附之後朝鮮當地的官員委任之事將有極大概率會徵求高閣老的意見。

    這一慣例高閣老當然不可能不知情,那麼他現在忽然問自己對朝鮮的瞭解還能有什麼用意?當然是高閣老在考察自己是否有能力作爲首批去往朝鮮任職的官員啊!

    對於大明的文臣士大夫而言,無論朝鮮當前的發展水平到底是個什麼情況,他們去朝鮮任職都無異於會被認爲去了邊陲蠻荒。因而,這樣的任職往往不會是平調,絕大多數都會提升一些,算是某種程度上的補償。

    張左治是整飭天津海防兵備副使,也就是俗稱的兵備道,雅稱“觀察”、“觀察使”。此職與總督、巡撫一樣並非經制之官,而是事職,俗稱差遣官。

    名義上來說,差遣官本身“不算官”,或者說不算正式職務,只是臨時受皇帝委派去督辦某項、某幾項具體事務,其權威來源於皇帝本人的聖旨而非制度。

    不過,畢竟不可能真把一個平頭老百姓隨便委任一個兵備道的職務,所以和總督、巡撫一樣,兵備道也需要有“本職”在身,再去“兼任”兵備道。

    例如,要委任一位總督,往往是先給其加銜兵部尚書或者兵部侍郎;委任一位巡撫,往往是先給其加銜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或者都察院僉都御史等。

    委任一位兵備副使、兵備道,則往往要先加銜爲某省按察使,而按察使本身也正是兵備道雅稱“觀察”的由來。具體到張左治這個天津兵備,加銜則是山東按察使。

    [注:這一點我也沒查清楚原因,按理說天津兵備道不是應該加北直隸按察使纔對得上地域麼,爲啥也要搶山東按察使的加銜呢?

    而且要知道,遼東的幾個兵備道一般也是加山東按察使的,關於有明一朝山東、遼東在制度上的關聯在本書前文解釋過了。所以這樣的話,山東按察使頭銜真就是個批發品,在渤海灣周邊幾乎當成萬金油來用了。]

    大明朝在省級地方搞的是“三司獨立”,也就是承宣佈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揮使三者平級,互不統屬。但是這三司也正因爲互不統屬造成太多扯皮,而被原先臨時設置、現在早已常態化的巡撫取代。

    是以,如果高務實想派他張左治去朝鮮,不能按照按察使的角度來提拔,而只能按照兵備道本身的角度來提拔,而兵備道再往上,無疑就是巡撫[注:當然這有個別例外,比如廣東就沒有巡撫,兩廣總督實際兼任廣東巡撫職責]。

    萬曆二年登科時,張左治年約三旬,而到了今年,他的年紀已經五十有六。兵備道可不比內閣輔臣、六部堂官,亦或者某些重要地區的封疆大吏,兵備道通常幹到六十歲左右也就該乞骸骨了。而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皇帝一般也就照例批准,頂多給個公車驛站送回老家的待遇。

    因此,張左治根據自己作爲心學派內部邊緣人的身份,其實早就做好了在天津走完仕途的心理準備。現在勐然發現自己還可能繼續發揮餘熱,作爲一個有很強主觀能動性,很希望做點事情的官員,他自然免不了有心爭取一下。

    話雖如此,但張左治此前並沒有真正關注過朝鮮問題,或者可以這樣說:除了高務實之外,其他大明官員在此前幾乎都不關心朝鮮。

    別看以前有段時間朝鮮和安南每年都要爭一爭在新年面聖時的座次,以此來確定誰纔是地地道道的小中華,可是對於大明朝廷而言,這玩意兒有什麼好爭的?反正都是當兒子,難道你還指望爭出個勝負來之後能得到嫡長子繼承權嗎?

    所以在大明官員眼裏,大體認知上都是這樣:朝鮮和安南(嘉靖後一般指莫朝)都是漢化頗深的國家,兩者都是大明的藩籬,但是朝鮮相對比較老實,安南當年則有忤逆君父之舉,故而朝鮮溫馴,安南跳脫。

    也正是這個原因,朝鮮多年都能在禮部舉行的儀式上位列“班首”,代表各藩籬國謹呈貢品、獻表等。

    不過當然了,大明朝對於藩國從來沒有完全相信過任何一個——廢話,大明連藩王都不信,全得關起來當豬養,又怎麼能指望大明會相信藩國?

    但只有這點東西,張左治也知道恐怕很難讓高務實滿意,因此他心思一轉,謹慎問道:“不知閣部是要問過去、當今亦或將來?”

    高務實呵呵一笑,知道張左治已經猜到自己的用意,便道:“那便說說將來吧。”

    果然如此!張左治這下信心多了一點。

    原本,高務實認爲張左治首先應該會說朝鮮內附之後應該如何設置三司、如何駐軍等政治、軍事方面的安排,誰知道居然料錯了。

    張左治沉吟道:“下官以爲,朝鮮內附之後,我朝廷首先要做的一件事便是恢復——或者說建立互信。”

    這句話着實大出高務實所料,反問道:“觀察此言何解?”

    “我朝此番出兵,固然是救朝鮮如水火,但縱觀自朝鮮請援開始,到朝廷派兵入藩,再到此前權慄兵變,中間都發生過很多事,這就足可看出雙方內部彼此皆少信任。以朝鮮官員漢化程度之高,也會出現這樣的兵變,那就更別提朝鮮民間了。

    若是不能讓朝鮮從官員到民間,上上下下都認識到內附的好處,認識到大明接受朝鮮內附並不是爲了欺壓他們,而是爲了保護他們不再被倭寇之類盜匪賊寇威脅,那麼大明在朝鮮的統治恐怕就會如成、宣之安南一般,事倍功半,徒耗國力。”

    有見地啊!高務實忽然覺得自己之前恐怕還小看張左治了,以前只認爲這人工作積極性高,對於他工作能力的認識則比較淺薄,現在看來,此人也算是胸中自有丘壑,還真是有點東西的。

    高務實眼前一亮,頷首道:“張觀察所言在理。觀察對此還有些什麼心得,不妨細細道來與我參詳。”

    張左治於是便先開始歷數雙方的各種不信任表現,當然鑑於他對朝鮮內部的情況也不是特別瞭解,因此主要在說大明不信任朝鮮的種種表現。

    本書之前曾經提到過徐達攻克元大都,朱元章軟硬兼施拉攏高麗王朝的事,這裏張左治又說了一遍,但是接下來他則提到了更多的一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