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2章 宮裏宮外(卅一)蕭良有之訪
    文華召對既畢,高務實回閣當值。他纔到內閣不久,忽然得報說禮部右侍郎蕭良有前來拜見。

    對於蕭良有此時來訪,高務實頗爲詫異,心說漢中怎麼會來內閣找我?

    蕭良有乃是高務實同年,當時高務實是狀元,蕭良有則是榜眼,再加上探花王庭撰便是萬曆八年庚辰科的一甲“天上神仙”。

    高務實這些年的官場軌跡與一般的狀元公不同,他是常做外官的,直到從遼東回兵部執掌京營開始才正經回到京官體系。

    蕭良有與王庭撰則不同,他二人走的則是正常的“清貴”路子,多年來一直就在翰林院、詹事府和國子監打轉。二人就在這三個衙門螺旋上升,從編修開始熬資歷,一直熬到前兩年,才終於各自外放部衙。

    如今,蕭良有是禮部右侍郎,王庭撰則是大理寺卿,兩人都是正三品。當然,雖然品級一樣,但其實兩人的虛權和實權還是有所差別的。

    蕭良有這個禮部右侍郎說起來算是禮部的三把手,王庭撰在大理寺則是一把手。大理寺是三法司之一,實權肯定是有的,不過這裏暫時不必多說。

    禮部右侍郎這個職務,理論職權是“左尚書掌部務”,而禮部掌禮樂、祭祀、封建、宴樂、學校、貢舉等政令。

    尚書作爲一把手自然是“抓全面”,但左右侍郎就要分工了,而這種分工沒有明確規定,多數時候是尚書分派,這就意味着具體職權要看尚書怎麼安排。

    時任禮部尚書是于慎行,他不是實學派官員,但卻是高務實中解元時的河南主考官,因此和實學派的關係倒還不錯。

    有了這層關係,作爲高務實同年的蕭良有在禮部算是小日子過得不錯,分到了禮部最大的兩項實權:學校與貢舉(當然這兩項在禮部一般不分家)。

    既然如此,按理說蕭良有此時能與高務實相關的政務似乎只有爲了主辦各級考試而要錢纔對,但眼下是年關,這可不是禮部要錢的時間啊。

    高務實心頭雖然帶着疑惑,但還是親自出來迎接蕭良有。蕭良有見了,連說不敢當,卻被高務實把臂拉進值房,一副老友相見不勝欣喜的模樣。

    等進了值房,兩人的神態就輕鬆自如多了。蕭良有笑道:“日新回京,本該登門拜訪,但想着侯府接待恐怕忙不過來,就打算遲個幾日。想不到私誼未敘而公務先至,真是抱歉得很吶。”

    “漢中與我相交多年,拜訪與否原不打緊,卻不知所謂公務乃是何事?”高務實的確有些意外,畢竟今年(萬曆二十六年)就是春闈之年,上半年朝廷就已經忙完了,而下一次會試要等三年之後,還遠着呢,要錢也不該是現在。

    蕭良有卻笑着打趣,道:“這還不是日新你給咱們禮部攬活兒?李山海此來本也好辦,禮部自有安置流程,但今日召對之後忽然說要安排三讓,這就有些難以決定了……

    日新你也知道,這外藩內附卻用三讓之禮,在我大明朝還是頭一遭,根本無例可考。如此一來,該要怎樣安排李山海來做‘三請’之禮,那就不得不商議一番了。於部堂與我等商議之後仍覺難定,想着此事乃是日新你所首倡,只好讓我來問個明白。”

    原來是這麼回事,高務實鬆了口氣,但卻並不太在意,笑道:“我當什麼大事,漢中兄,此事於你禮部而言自是職責所在,但說實話,於我而言卻談不上要緊……”

    他將召對時的情況說了說,然後道:“所以你看,這本就是個和稀泥的權宜之計,不過做個樣子罷了,禮部如何安排其實都不打緊。

    至於李山海那邊,此人對軍務雖不熟稔,但在爲官之上也算是個聰明人,無論你這邊如何安排,諒他也不會有何異議,漢中兄只管放手去做就是。”

    “原來如此,那我就放心了。”蕭良有點點頭,不過看起來也沒有十分意外的樣子,反而在說完這句話後略顯遲疑,似乎有些欲言又止。

    “看漢中兄模樣,似乎還有其他疑問?”高務實主動問道。

    蕭良有等的就是這句話,見高務實果然上路,立刻左右看了一眼,壓低聲音問道:“聽說元輔、次輔在年後都要乞骸骨?”

    高務實心中一動,微笑道:“漢中兄若欲入閣,弟當薦之。”

    “非也非也。”蕭良有連連擺手,道:“我本碌碌之輩,寸功未立,焉敢覬覦輔臣之位?我問此事,乃是覺得此事在時間上頗爲蹊蹺……王、梁二公年後去位,日新定爲首輔,這自是大喜之事。只是如此一來,平倭之戰可怎麼辦?此前不是說還要繼續打嗎?”

    蕭良有來問此事,肯定不只是他一個人心有疑慮。高務實知道這肯定是實學派內部很多京官共同的疑惑,蕭良有前來大概率只是做個代表。

    高務實皺眉嘆道:“眼下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皇嫡子出生,國本之爭即將告終。我料太子冊封一旦事畢,恐怕就是王、梁二公請辭之時。然而,又聞甘肅有察哈爾寇邊之變,朝廷軍力恐怕不得不往西疆轉移,對倭作戰之事怕是難以繼續了……”

    “然則朝鮮內附之後便是我朝疆土,其與倭國僅隔一水,若不能繼續登島討平,日後豈非永遠要在朝鮮派駐大軍?”蕭良有眉頭大皺:“有道是除惡務盡,這平倭之戰原本大勝可期,最終難道卻只能半途而廢?”

    雖然蕭良有是自己人,但對於這件事高務實卻不好把話說得過於透徹,只能安慰道:“這一點漢中兄倒不必太憂心,倭寇主力在朝鮮折損大半,逃回本土的不過十之一二,本也不足爲懼。

    至於平倭之戰後續……即便朝廷大軍不再追殺上島,北洋海貿同盟也能將之分化瓦解、逐個擊破,使其不爲中國憂也。”

    北洋海貿同盟的實力自然是不必懷疑的,但以往在大多數人看來,這實力主要是指海上實力,現在看高務實的意思卻是不僅海上,就算上岸進攻倭國“朝廷”也沒什麼難度,蕭良有難免有些驚訝。

    對於北洋海貿同盟的實力驚訝過後,蕭良有又想到另一個問題,遲疑道:“那倭國今後怎麼辦?”

    高務實知道他的意思,但這個問題就算高務實不想明說也不能不說,只好道:“目前來看,恐怕只能效安南故事。”

    蕭良有看來有些擔心,嘆了口氣道:“日新,有些話我說來你或許不喜,但你我畢竟同年舊友,不說卻又不義。

    你是否想過,安南在南,倭國在東,若此兩國都爲你所掌控……即便皇上英睿,難保無人以此矇蔽聖聰,屆時你當作何解釋?”

    高務實作爲一個“算計過甚”之人,一貫都是理智壓倒感性的,但此刻卻着實有些感動,因爲一般人根本不會和他談論這種危險——要知道,提出這個問題無論出發點是什麼,本身都顯得有些懷疑他高務實的忠誠,或者懷疑皇帝是否英明,尋常人怎麼可能會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