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2章 宮裏宮外(圩一)板蕩識誠臣
    南廡房裏閣臣們議事至此,劉平總算帶來了皇帝的宣召,宣召內閣諸位閣臣立刻至御前覲見。閣老們三三兩兩對視一眼,都猜測皇帝應該是找好了理由可以幫鄭皇貴妃脫身事外。不過皇帝找的理由到底能不能達到他想要的效果,大家還是要先去了才能知曉。

    不多時,六位閣臣再次回到西暖閣外求見,陳矩奉口諭將他們迎了進去。一進門,諸位閣臣便聞到一股藥味,略一掃視,果然發現御塌旁的桌子上放着一個銀邊瓷碗,碗中還有殘留的藥漬。

    衆輔臣在王家屏的帶領下先向皇帝問了安,說了一些祈福和安慰的話,皇帝倒也沒什麼意外的反應,只平平澹澹地表示了一下“衆愛卿好意朕已盡知”,便將話題轉到了事件本身。

    高務實注意到,朱翊鈞此刻面色的確稍顯蒼白,不過精神狀況看起來倒也並未太差,甚至其目光看起來還時不時顯得有些凌厲——這卻不知爲何。

    “勞諸位愛卿爲朕擔憂,不過現在已經沒事了,諸位愛卿可以放心。”朱翊鈞環顧閣臣們一眼,平靜地道:“今日之事,事出意外,這一點是方纔太醫們會診協商過後的結論,朕不希望外廷將來仍對此事有其他揣度,更不希望民間對此出現什麼流言蜚語。”

    咦?

    高務實有些意外,心說難道皇帝就打算這樣強行將此事壓下去?要是這樣的話,恐怕事情最後的發展未必能讓您如意啊。

    要知道像這樣的事,說服閣臣倒也還算容易,但科道官們可就遠不如閣臣好說話了,您雖然貴爲皇帝,但如果不拿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來,這些言官豈能輕易就範?

    嘿,人家可是奉着太祖皇帝旨意,就靠擡槓喫飯的呢。強壓言官不讓開口?這樣的狠活兒,那可是連您的皇爺爺世宗嘉靖帝都翻過車呢!

    這個道理顯然不只是高務實懂,在場諸位閣老哪個不懂?

    果然,首輔王家屏立刻表示反對,道:“自古及今,流言蜚語皆是朝廷大敵,皇上對此慎重,臣以爲自無不妥。然則歷代治謠之法無外乎數種,其中最是無用甚至有害的,便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最善者,則莫過於‘聽歌謠於路’。臣願陛下慎之、思之、勉之。”

    其實王家屏這話有點刻意拔高,不過這卻是文官們習慣性的做法。不只是文官們已經習慣,事實上連皇帝們也都習慣了,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某種成功的pua。

    之所以說王家屏這番話實在刻意拔高,原因是他在這裏偷換概念,將皇帝口中的“流言蜚語”實際上等同於“讖緯”、“童謠”去了。

    要知道,一旦等同於“讖緯”、“童謠”,那可就是大事件了。當然,他這個概念偷換確實也很隱蔽,尤其是在大明這樣的“封建王朝”時代。

    謠言這個詞,起初的意思是指民間流行的歌謠或諺語,即民歌或民諺。隨着社會的發展,這一含義逐漸衍生爲指無根據的傳聞或憑空捏造的話。在古代,傳播謠言的方式大致就是兩種:讖緯和童謠。

    因此,王家屏這話雖然是拔高,但關聯性和指向性確實沒錯,皇帝也很難想到去否決這種關聯性和指向性。

    讖緯是占卜家預示吉凶用的一種用語,“讖”指秦漢間儒家編造的預示吉凶的隱語,“緯”是漢代附會儒家經義衍生出來的一類書。

    古代科技不發達,人們對很多事物充滿了好奇,但苦於找不到事物出現的動力、機制,因此常把解謎託付於從事占卜的巫師身上。無論是天氣,還是國家大事,很多都會依靠占卜來決定。當然,大多數占卜的結果到最後都被驗證爲錯誤的,因此這些占卜結果也就是謠言了。

    童謠則是一種相對更容易受控制的傳播方式,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爲達到自己的目的,會將謠言編成兒歌的形式,教會小孩子廣泛傳唱,從而蠱惑人心。

    除了《三國演義》裏李儒搞的那個“東頭一個漢,西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之外,明朝人更加熟悉的例子,則是一起發生於元朝末年的奇事。

    說是元朝末年,社會動盪,各路農民軍紛紛起義造事,朱元章也參與其中。元順帝至正十五年,大都街頭突然傳起了一首童謠:“一陣黃風一陣沙,千里萬里無人家;回頭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馬。”

    三眼和尚指的便是曾經當過和尚的朱元章,馬則代指蒙古人,因爲蒙古人常稱自己爲馬上民族,“弄瞎馬”指蒙古人快完了。話說這裏,造謠者意欲何在便也顯而易見了。

    從以上謠言傳播的兩種方式不難看出,巫師和農民軍可謂是古代謠言傳播的兩大主力人羣,而除了這二者以外,還有民間百姓和皇帝——或者說當權者。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用的app,野果閱讀,.yeguoyuedu安裝最新版。】

    這裏頭的道理其實很簡單,自董仲舒後,中國古人深信“天人感應”說,由於不瞭解自然規律,每當有自然災害來臨時,他們有些甚至會將其歸咎爲上天對自己的懲罰,而從中孕育而出的謠言也就不脛而走。

    比如元朝至正十四年,南方地區下起了罕見的大雨,這場大雨竟然持續了80多天,造成了巨大的洪澇和饑荒。此時突然有謠言說潛藏在地底下的龍趁着這場大雨紛紛鑽了出來,而且數目極多,它們是老天爺派來收拾地面上的人的。

    就這麼一條謠言,竟然使當時很多博學多才、閱歷豐富的人也對此深信不疑。

    朱翊鈞本人也經歷過一次着名的謠言,不過這話多少有點不準確,因爲這則謠言實際上發生在他爹隆慶帝在位時。

    隆慶元年,大明民間一度流傳着朝廷要到江南採選秀女進宮的謠言,一直到第二年,謠言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變本加厲,甚至說寡婦必須要伴送秀女入京。

    一時間,不論富貴人家還是貧苦人家,凡是家中有適齡女子的,不問貧富貴賤,一語成婚。後來據《紫桃軒雜錄》記載,有戶人家找了匠人爲自己的女兒縫製嫁衣,當嫁衣做好,準備成婚的時候,卻發現女婿已被別的人家搶去婚配了。

    無奈之下,這戶人家居然乾脆就將女兒許配給這位匠人。可見當時民間有女兒的家庭急於讓女兒完婚到了何等地步。

    除了這些適齡女子外,就連寡婦也是紛紛嫁人,彼時有句詩是這麼描述的:“堪笑一班貞節婦,也隨飛詔去風流。”然而最後事實證明,這些都只不過是空穴來風,可惜知道真相的人們早就爲時已晚,許多女孩嫁了人才知道對方的年齡比自己大出很多,也有一些嫁給了不靠譜的丈夫,甚至後來被賣身青樓,真是讓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