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2章 宮裏宮外(圓九)貴妃與皇貴妃
    當然,票擬製度誕生尹始,票擬權並非獨屬閣臣。“宣德中詔少師吏部尚書賽義、少保太傅戶部尚書夏元吉輟部事。朝夕侍左右顧問,賜珊瑚筆、格玉硯條旨,然不與閣職。”可見票擬由內閣專掌也須經歷一發展過程。

    而同樣也在宣德朝,司禮監秉筆太監又獲得謄抄批紅之權。於是,皇帝、司禮監及內閣三者形成相互掣肘、彼此制衡的鼎立之勢,而貫穿有明一朝的票擬製度,也於此時初具雛形。

    那麼,票擬製度之實施流程究竟如何?

    其程序大致是這樣的:大臣奏章遞進以後,經通政使司官員和宮門守衛,送到司禮監之文書房,文書房登記後,交司禮監呈送皇帝審閱;皇帝閱後再由司禮監交文書房送內閣票擬,內閣票擬後,再經過以上程序抵達御前,經皇帝同意後由司禮監批紅,經文書房“落底簿”[注1],然後經過內閣發至六科,六科審覈無誤,即交六部執行,如有違失,則可駁回。

    [注1:所謂落底簿,即用以記錄票擬底文之“絲綸簿”,設立於正統、景泰朝時期,後曾廢弛,又至遲於萬曆中期恢復,關於其樣式現已無考。]

    此外,皇帝還可以把這份奏疏壓下,既不發下也不打回內閣,而是做冷處理,這個就是廣泛見於各種和影視劇中的“留中”——實際上大多數皇帝並不常用“留中”,不過萬曆是其中一個例外,歷史上的他是很喜歡留中的。

    以上這段程序之中,頗有幾處需要解釋之處。

    其一,就是高務實剛纔票擬“朕知道”這個問題——可能有人覺得詫異,你高務實票擬怎麼敢寫“朕知道”?“朕”是你能自稱的?其實不是這麼回事。

    內閣票擬本職爲“代王言”而非自言,即“票擬”本質上並非閣臣將自身對於奏疏處理的意見上報,而屬於代替皇帝進行批答。

    既然是代替皇帝批答,那麼皇帝若在本章發閣前已有定見,則會派遣太監口傳要旨,爲內閣事先確定原則;若皇帝尚無定見,則僅派太監赴閣商議。

    所以,某些和影視劇中將“票擬”理解爲閣臣將自身處理意見書於票籤之上,以待皇帝裁決,這屬於錯誤臆斷。

    高務實今日負責擬票,那就是要按照皇帝的語氣來寫,因爲理論上如果皇帝看完同意,就可以讓司禮監秉筆太監拿硃筆照抄票擬而一字不易,這樣可以避免司禮監的權宦們在文字上玩些小花招。

    其二,宣宗朝時,司禮監獲得了替代皇帝批紅的權力。“宣廟始……中易紅書批之,上或親書或否。”“凡每日奏文書,自御筆批數本外,皆衆太監分批,遵照閣中票來字樣,用硃筆楷書批之。”

    這裏宣宗的本意是委託部分識文斷墨之太監,來負責謄抄並無異議的內閣票擬,以減輕批閱負擔。

    一般來講,司禮監批紅權分掌於秉筆太監與掌印太監二人之手。秉筆太監代替皇帝批朱,而掌印太監則負責對於批紅審覈蓋章。

    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司禮監太監實際所爲,並非僅止於“謄寫抄錄”,而是將自身意見與影響力注入朝廷中樞體系,這點等下再說。

    其三,票擬並非閣臣於中央文書處理體系中向皇帝施加自身意志唯一方式,即便皇帝所下達詔書並未按照閣臣票擬之言,內閣仍有駁回權,即所謂的“封還執奏”。

    “封還執奏”制度屬於一種內閣對皇帝不適當政令的牴觸表達方式。流程基本是這樣的:皇帝下令內閣草敕,若內閣認爲其屬於“亂命”,則可封還詔令,並同時附上疏議,以提出內閣認爲正確的處理意見。

    這是有先例的,如嘉靖元年楊廷和就封還了世宗的“大禮儀爭”。

    不過這裏又必須說明,“封還執奏”並不具備強制效力,皇帝個人可以繞開內閣,“旨從中出”。之前說過,皇帝任命內閣輔臣,廷推是公認最具合理性的,廷推不出合適人選或者皇帝始終不滿意廷推的人選時,皇帝就可能直接以“中旨”任命。

    只不過這種方式往往不被朝臣公認,甚至反而會滿朝共譏被任命的大臣,以至於很多大臣在接到皇帝中旨任命入閣之後不喜反驚,連連堅辭不就,甚至嚇得上疏請求辭官回家。

    當然,中旨之下也有例外,比如高拱當年同閣的殷士儋就是接中旨入閣,以至於高拱雖然當面不說什麼,但卻經常無視他的存在。搞到最後,殷士儋來了脾氣,差點在內閣上演全武行,鬧完之後他也覺得沒臉再在內閣待下去了,於是堅決請辭走人。

    說回封還執奏。其實,封還執奏這個做法的成功率並不高,皇帝是否採納完全依賴於皇帝的個人修養。貿然使用封還執奏駁斥皇帝,甚至會爲自身招致禍端,故而若非原則性問題,亦或雙方矛盾極其尖銳至難以調和,閣臣一般不會選擇以這種姿態當衆對線皇帝本人。

    別說皇帝了,就說在單位上或者公司裏,當領導明確表達意見且下達了指令之後,你跳出來當衆指責領導是個腦殘,做出的決策純屬智障……你覺得是領導有事還是你有事?碰上氣性大的領導,怕不是當場就讓財務給你結清工資滾蛋了。

    根據剛纔所說的程序,所以高務實這裏看到的奏疏,理論上應該是皇帝已經看過的,但皇帝沒有派司禮監的太監來和他說明情況,也就是說皇帝沒有明確表達這件事該怎麼定調。

    這也不奇怪,畢竟昨天皇帝的意見只有他高務實一個人是當場聽到的,而且高務實也沒有答應爲鄭皇貴妃脫罪,而是向皇帝表示說,他認爲鄭皇貴妃是被人利用了,其本人對皇帝並無歹意。

    換句話說,高務實是告訴皇帝,鄭皇貴妃那裏是可以查的,也經得起查,頂多查出個有人利用鄭皇貴妃來陷害皇帝。

    皇帝不肯查翊坤宮,主要就是擔心查出個鄭皇貴妃真要承擔諸如“弒君”這樣必死無疑的大罪來——雖然他堅稱這絕不可能。

    絕不可能麼?或許事實的確是“絕不可能”,但查到最後的結果卻未必是“絕不可能”。

    爲什麼這麼說?

    笑話,楊玉環本身有必死之罪嗎?可是,當逃到馬嵬驛的禁軍集體鼓譟,認爲不誅楊貴妃不足以平三軍之怒,更不足以除三軍後顧之憂時,那楊貴妃就是有罪,就是其罪當誅啊!

    現在朝廷是什麼情況?朝廷的情況就是滿朝上下皆認爲鄭皇貴妃干預國本,意圖慫恿皇帝立自己的兒子朱常洵爲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