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7章 輔弼(十七)癥結(下)
    通常說軍事勳貴也好,武將集團也罷,在大明開國早期其實都是一回事,只不過一個側重於表現這個集團的頂層,一個則表示得更加全面。總之,其實就是指隨着朱元璋崛起一直到定鼎天下期間成長起來的軍官集團。只是隨着時間推移,後來一般稱之爲勳貴集團。

    明朝前期能收到稅,除了存在數量龐大的“中產階級”承擔稅收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長期存在一個不僅自己能合法免稅,還能強迫官紳等富人階層多納稅的世襲特權階層——勳貴集團。

    後世的人們總是將大明中後期的宦官看得很厲害——顯然這是錯誤的,不是宦官厲害,而是宦官背後的皇權厲害——卻忽視了勳貴的存在。然而,實際上勳貴一直都是明朝權力遊戲中的重要一環。高務實之所以早在少年時期就首先拉攏勳貴集團,也正是由於他“前世”就搞懂了這一點。下面具體來說說他是如何得出這一結論的。

    站在後人的上帝視角來看,朱元璋的理想其實是“大明與勳貴共天下”。主要由明朝勳貴子弟組成、權勢滔天的錦衣衛,不僅是明朝皇室“與勳貴共天下”的表現之一,也是明朝皇帝收稅的重要助手。

    但是,後來勳貴集團卻逐漸失勢,逐漸無力繼續逼迫官紳等富人階層多納稅。那麼問題來了,勳貴集團爲何會失勢?很多人第一反應肯定是:土木堡之變。

    這個答案沒錯,但並不是簡單的由於土木堡之變“把勳貴死絕了”——勳貴怎麼就死絕了啊?有幾家勳貴因爲土木堡之變而絕嗣了?那一票國公爺、侯爺、伯爺不都有人繼承嗎!

    其實是因爲以土木堡之變爲起點,大明發生了軍事貴族集團的大換血。前期能打仗、會練兵的老勳貴損失嚴重,勳貴世家出現了內部在軍事技能上的青黃不接,導致後來襲爵的年輕一代勳貴沒有軍事技能傳承,也不知道五軍都督府到底該幹些什麼——就算知道也幹不利索。

    於是,一貫由五軍都督府管理的各級衛所全面失去管束,在很短的時間裏快速腐化墮落,力量急劇衰落。尤其是內地衛所,沒多久便徹底失去了戰鬥力。邊疆衛所稍微好一點,因爲他們直面戰爭,就算傳承上損失不小,但戰爭本身也能教會他們該做什麼,只是這會損失很大罷了。

    話說回來,到了這一步還能怎麼辦呢?只能用稅收招募的營兵,取代大量逃亡、喫不飽飯的衛所兵,替代成爲維持大明統治的主要力量。

    與此同時,由於以于謙爲代表的統兵文官在土木堡之變後續的危機中表現亮眼,所以科舉出身的軍事文官又逐漸取代勳貴,掌握了大明大部分實際具備戰鬥力的軍事力量。

    由於土木堡之變是大明“重文輕武”與文官勢力崛起的起點,因此現代部分觀點一提到土木堡之變時就有了陰謀論,認爲勳貴集團是被文官集團“暗算”的。

    其實哪有那麼多陰謀,土木堡之變最多也就是滅掉了北方地區的一代老勳貴,北方的勳貴子弟和南方地區的勳貴可都活着呢!

    哪怕由於土木堡之役的消耗,靖難系勳貴勢力嚴重衰退,但在大明的南北二京之中,勳貴的力量仍然不容忽視。因爲保衛南北二京的京營和錦衣衛,向來而且一直都在勳貴們的控制當中!

    換句話說,皇帝本人一直都在勳貴集團的保護之下!崇禎“聖君”之所以可以輕而易舉搞掉魏忠賢,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魏忠賢根本沒有辦法把京營和錦衣衛從勳貴手中奪走。想想看當時那位英國公,號稱“九千歲”的魏忠賢見了人家,不也得客客氣氣甚至規規矩矩的嗎?

    所以事實就是,最晚到土木堡之變以後,明代的勳貴集團(最起碼是北方的靖難系勳貴集團),就已經像清代中後期的八旗子弟一樣,根本不會打仗了。而以于謙爲代表的文官集團用北京保衛戰的軍事勝利,證明他們比已經腐朽的明代世襲軍事貴族更能打仗。

    于謙之後,大明還先後出現了王守仁、譚綸、朱紈、熊廷弼、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等大批文官出身的軍事家。相比舊的世襲軍事貴族,這批科舉出身的軍事文官顯得更加上進,他們僱傭而來的營兵也更有戰鬥力,很快成長爲明朝軍事上的“中流砥柱”。

    當然除了軍事文官,武將集團內部也不是就一蹶不振了。明朝後期還有一批底層出身、在戰爭中上位的“新勳貴”,例如馬芳、劉顯、李成梁、吳襄、鄭芝龍、左良玉、江北四鎮等。這批人以萬曆末年爲分界,界限之後的一批逐漸軍閥化,大明朝廷逐漸管不了他們,更別指望他們會交稅或協助收稅,他們能向朝廷少要點軍費就得燒高香了。

    明代中後期,出身舊軍事貴族的將領還有很多,比如現階段朝中的主要武將如麻貴這般,都是至少數代從軍(所謂數代也只是崛起時間,實際上可能祖上也是軍戶,只是地位不高),不過如果要稱得上軍事家的,高務實認爲到目前爲止只有戚繼光一人。

    戚繼光雖然是舊軍事貴族出身,但他的崛起跟那些軍事文官沒區別——不靠衛所兵打仗,也不是以衛所兵精挑細選的“家丁”爲骨幹,而是完全“白手起家”,自己招募營兵建設新軍。

    實際上,如果不是父親死得早,導致戚繼光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家繼承父親的世襲武官職位,原本他很有可能像同樣軍戶出身的張居正、史可法、馬士英那樣,走上考科舉當文官的道路,最後成爲類似熊廷弼、孫承宗、盧象升、孫傳庭的軍事文官。史載戚繼光好文,還有《止止堂集》流傳於世,這可能就是原因。

    總之,明代所謂的“重文輕武”,其實未必就是文官天然的歧視武人,而是“槍桿子裏面出政權”——隨着文官集團控制的武力日益強大,成爲了明朝事實上的保衛者,所以他們不僅可以藐視日益沒落的勳貴集團,而且會設法爭取原本只有勳貴集團纔有的各種特權,包括“免稅”。

    雖然一直到最後,文官集團也沒能合法免稅,但明朝已經不可能依靠勳貴集團的武力逼迫跟文官集團關係密切的士紳階層交稅了。

    這裏有一點很有意思,值得說明一下:高務實也是文官集團的一員,按照“人不能背叛自己所屬階級”的觀點來說,他現在的舉動是不是很有點問題?畢竟他現在要收的權力本質上是武將集團喫軍戶的權力,收完之後則要改造武將集團,讓他們重新振作、再次訓練起一支能打仗的精兵來。

    如此,武將集團手裏有了精兵,重新變得能打仗了,那豈不是又反過來擁有了制衡文官集團的力量?這麼看起來,高務實這麼做豈不是就違背了自己的利益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