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7章 輔弼(卅四)西征僵局期
    輿論發酵是需要時間的,一般而言除了某些爆炸性消息——比如戰場大勝或者大敗之外,輿論鋪墊的時間越長,最後掀起的聲浪纔會越大。因此,高務實在給四位掌櫃交代了下一階段的任務之後,立刻便又恢復了正常工作。

    先說朝廷這邊。在高務實的授意下,戶部和兵部聯合做了個西征之戰的開支預期,把之前高務實大致表述的開支範圍進一步縮小到了一個相對更準確的數字區間,並很快上奏給了皇帝。

    按照計算,戶部和兵部認爲,原先爲西征安排的三個波次共約十萬大軍的總兵力不能全部投入到明年年初的作戰當中,因爲如果要這樣做,財政壓力會進一步加大。大到什麼程度呢?大概是需要和滇緬之戰一樣發行戰爭債券了。

    即便朝廷願意發行戰爭債券,而且這一次的戰爭債券依舊能夠輕鬆順利的賣光,事情也並不意味着就能出現多大的轉機,因爲這只是財力問題解決了,運力問題依舊沒法解決。具體來說,主要是駱駝不夠,而全部使用騾馬則完全不划算。

    爲什麼非得是駱駝?因爲駱駝遠比騾馬能耐得住間歇性的缺水。在荒漠隔壁的西北地區,一旦稍微迷路或者遭遇天氣異常變化,就很可能無法趕到下一個可以補水的節點。此時駱駝因爲駝峯的存在,它們是可以克服克服的。騾馬可不行,斷水時間稍微長一點,它們就會直接死亡,這樣一來途中的損耗就太大太大了。

    然而駱駝不能憑空變出來。西征之前,高務實已經提前儲備了一些,結果把市面上能買的駱駝一掃而空,正式出征之後又把民間能蒐集到的駱駝全部有償徵用,甚至京華商社都把自己的駱駝主動提供給了西征軍。現在大明控制的地區基本上可以說是一駝難求。

    說起來這也是沒法子的事,西北丟失都幾百年了,大明的控制區最遠也就到哈密衛,哈密衛丟了之後只剩下肅州以東,這能需要多少駱駝呢?沒有需求就不會有人養,這是個客觀現實,穿越者也只能乾瞪眼。

    戶部和兵部一合計,最終給出的結論是:來年開春的西進作戰中,明軍主力只能出動不超過六萬人。至於六萬人如果不夠,那就得看土默特和鄂爾多斯部的實力與意願了。

    不得不說,這一次高務實對戶部和兵部的表現頗爲滿意,因爲他們計算出來的這個可出動兵力與原歷史上左宗棠收復新疆最終出關的兵力非常接近。

    當年左宗棠從蘭州移營肅州,準備發起進攻。此時清軍已有部分兵力駐守在哈密、巴里坤、古城、塔爾巴哈臺等戰略要地,與阿古柏軍相持。四月底,左宗棠命總理行營營務、湘軍統領劉錦棠率馬步25營分批入疆,經哈密前往巴里坤。至此清軍出關總兵力有80餘營,正是六、七萬人。

    巧了,這次戶部和兵部最終算出來的可出戰兵力也是六萬。看來,在沒有水路和鐵路可以倚仗的情況下,中原王朝往西北出兵,恐怕最多也就這個數量級了。

    當然,蒙古人不算在內。他們那個帶着母馬和羊羣一起行動的“無後勤作戰”,明軍是完全學不了的,真學不了。

    皇帝收到奏疏,顯然也有點緊張。他上午收的奏疏,還沒到中午就把高務實宣去西暖閣問詢了。問題不不復雜:六萬人夠不夠?

    按照皇帝自己的看法,劉綎這六萬人如果是和察哈爾正面決戰,那應該是有把握的,但西北地域太廣,城池也不能說少,倘若每個地方留點兵,變成了攤大餅,最終能用來機動作戰的兵力恐怕就不太充裕了。而且,偏偏近幾日收到了幾封的新的戰報,更加加重了皇帝的這種擔憂。

    這幾封戰報其實說的是同一件事:察哈爾蒙古軍前段時間偷襲明軍後勤運輸隊成功之後,似乎嚐到了甜頭,開始接連不斷打擊明軍後勤線。劉綎每次都出兵救援,但效果只能說差強人意——七次運輸隊遇襲,五次救援成功,一次搶救回來大概一半物資,還有一次只能說是去打掃戰場。

    這其中,即便那五次成功的救援,實際上也不露臉——劉綎每次都是親率一個最精銳的騎兵協約五千騎兵去救,但對方的蒙古人只有兩三千,而且根本不和劉綎對戰。說好聽點那是察哈爾軍“望風披靡”,說難聽點就是人家學會了游擊戰,現在不跟明軍打決戰了,哪怕騎兵決戰他們都不打。

    這就很麻煩了,意味着察哈爾人現在找到了應對明軍具裝騎兵真正有效的辦法——你不是正面決戰強嗎?那好,正面老子繞着走,退避三舍可以吧?可你有本事就讓明軍全軍都是“正面”,否則總有老子打得動的。

    明軍當然不可能全軍都是“正面”,那些運輸隊如果全都要集中至少一個騎兵協來幫忙守護,戶部和兵部剛纔算出來的開銷至少得上浮三成,這誰受得了?

    正常思維下,面對這種情況只能考慮把運輸隊集中,然後派兵跟隨守護。然而事實上這也不可行,因爲沿途的補水點水源有限,並不都能支撐大規模補給,這也是物理硬傷。先前大軍打過去可以,那是因爲大軍隨軍帶着大量水源和補給,但是後續補給只能“細水長流”,否則問題又轉回去了——成本控制不住。包括劉綎每次救援只能帶一個騎兵協也是因此。

    所以現在劉綎在哈密頭大如鬥,在寫給高務實的私信中自我調侃,說這是蒙古人看他麾下的騎兵編練不久,創造條件讓他好好練兵——他最近已經開始輪流帶不同的騎兵協出去救援和作戰了。用他的話來說,各個騎兵協近來“皆有所成”。

自嘲歸自嘲,高務實還是能看出劉綎的頭疼,而且他知道劉綎自己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明軍騎兵具裝化是高務實定下的策略,劉綎不可能擅自改動,而且也不能改,否則將來“明軍重騎爲中軍,蒙軍輕騎爲兩翼”的大戰略就要夭折了,這肯定不行。

    明軍戰士不可能去和蒙古戰士比控馬,雙方有生活成長的天然差距在裏頭,所以明軍在騎兵上就必須具備比較優勢,那就是裝備和訓練。裝備、訓練要拉開差距,就只能往具裝上面靠,然後在戰鬥中側重於打決戰,而不是去搞騷擾作戰和追逃擴大戰果——後面這些工作交給土默特和鄂爾多斯兩部就好,人家纔是專業對口。

    面對皇帝的提問,高務實也只能安慰說等兩部蒙古騎兵大量到位就能解決。實際上此時額爾德木圖所部已經到了,但高務實捨不得讓他去幹這活兒。

    這倒不是高務實心疼學生忘了國家利益,而是在蒙古兩部之中,實際上只有額爾德木圖纔算是高務實真正放心的“嫡系”。他爹把漢那吉雖然是個鐵桿親明派大汗,但豐州灘汗庭到底還有其他首領,大汗也不能完全對他們的態度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