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8章 經濟與黨爭(廿八)要精銳,拿錢堆
    關於土地問題,後世經常抨擊的也是“土地過度集中”,而不是說土地只要一集中,馬上就完犢子了。一定程度的集中反而可以增加民間的抗風險能力,關鍵在於這個集中的具體程度如何,以及具體在哪個區域搞這種集中——陝北黃土高原和湖廣魚米之鄉,那能一概而論嗎?

    你湖廣平原集中幾百畝地,可以管幾十家人順順當當生活,其中一家地主,其餘是佃戶長工。出了些災情也不打緊,地主家多少有點餘糧,拿出來大家賙濟賙濟,把災年熬過去,今後的日子還長着呢。甚至這地主還能組織一下低強度的抗災救災,未嘗不是一種“久經考驗的社會體系”。

    但黃土高原上就不同了,幾百畝地可能也產不出多少東西,能養活十幾家就算不錯了,因此他們的抗風險能力也很差。萬一這會兒關外的遊牧也過不下去,還殺過來掃蕩了一波,那完了,大家該破產的破產,該逃難的逃難,當地社會體系就此崩塌,順便造就一波“社會不穩定因素”。

    爲啥古代起義多發生於北方?以上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歸根結底還是社會生產力決定一切,包括社會組織形式。

    除了開藩禁,高務實的另一項節流政策在於驛站改革。這個改革前文說得夠清楚了,本質上就是在保留一定“官辦”特徵的前提下搞市場化改革。這一點對於基層幹部出身的高務實來說沒什麼新鮮,大的原則和思路只要直接抄作業就行。

    可以這樣理解:改革之後的驛站管理層好比事業編的幹部,各個驛站處於某種“承包制”之下自負盈虧。朝廷以“承包權”來換取他們承擔部分朝廷要求的工作,比如軍報傳遞中的馬匹、船隻轉換乘,官員沿途食宿等。

    順便提一句,高務實爲此還再三嚴肅了官員使用驛站的餐宿標準,超標使用者計入考課法的考察評價體系——想升官或者至少不被罷官,那你最好不要在驛站喫住超標。

    但這裏有意思的事在於,驛站是承包制的,提供更高檔的食宿是驛站管理層生財之道的一部分,因此如果來到驛站的官員願意自己花錢提高食宿水平,驛站方面求之不得,甚至會主動推銷。

    不過,只要官員們花的不是戶部的銀子,高務實就對此樂見其成——提高社會消費那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他高某人只提倡朝廷節儉,可從不提倡富人節儉。

    大家都拼了命的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那就是消費不足,這樣生產端就遭殃了。消費不足會導致生產過剩,生產過剩會導致產品積壓,然後導致生產部門利潤降低並最終減產,此時生產部門的從業者也受到影響而收入降低,又進一步導致消費更加不足……於是陷入死亡螺旋,經濟危機就爆發了。

    前段時間高務實不是注意到物價變化了麼?本質上來說,這主要是外部貴金屬大量流入導致的物價上漲,雖然這一變化在前期是好事,因爲大明原先的貨幣供應不足,事實上處於通貨緊縮狀態,但經過高務實多年來推廣海外貿易,現在貴金屬貨幣供應已經充足了,所以又要開始考慮通貨膨脹問題。

    當然,這裏頭還有明聯儲小額鈔票的影響,畢竟發鈔不可能是存一兩銀子在銀庫就只發一兩銀子的鈔票,肯定是要多發的,否則這行業都沒有存在價值了。

    總之經濟這玩意兒本質上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因此,現在既然要開始擔心通貨膨脹,那高務實就必須讓朝廷花更多的銀子,而這裏還有一個關鍵:這銀子雖然要花,但最好不要一下子流入民間市場。

    怎麼辦?大搞基建自然是高務實最容易想到的辦法,但前段時間京華基建搞下水道工程都搞到他高元輔被彈劾了,現在肯定得先緩一緩。

    因此,讓朝廷擴大軍備採購就成了高務實必須推動的事。

    一方面,軍備採購這事是朝廷花錢而軍工集團賺錢,這筆錢要從軍工體系流入民間是相對緩慢的,符合高務實現在的需求。

    另一方面,朝廷花了這麼大一筆錢出去,提高了軍隊實力,但皇帝和朝廷官員們肯定會覺得——我花了這麼多銀子,如果只是讓他們守在邊疆,那我不是虧大發了?不行,我必須得讓這筆錢花的值當。

    怎麼才能花得值當呢?當然是“鄰居屯糧我屯槍,鄰居就是我糧倉”,這麼多軍費砸下去,不整點創收項目賺回來怎麼行?

    這個道理高務實當然不會立刻和皇帝明說,反正只要事情到了那一步,皇帝和朝廷官員們肯定要爲之着急,屆時自己再提出一個擴張目標就行——反正目標其實早就定了:西邊那倆盆地唄。

    至於現在,只要說服皇帝肯花這筆錢就好。這難不倒他高元輔。

    ——

    感謝書友“雲覆月雨”的月票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