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149章 建設遼南(上)
    對於可能形成的反高同盟,高務實並非沒有預計,不過他不是很擔心這一點。

    心學派對九邊的滲透太遲了,遠不如實學派十幾二十年的深耕細作,大明九邊中原本兵力最集中的宣、大、山西三鎮將門,早就投入高黨(泛)門下,而薊鎮的戚繼光也是高黨的鐵桿支持者,僅這四鎮就佔去了九邊兵力的一半還多,更何況陝西那邊從馬自強時代便是晉黨的盟友,自然現在也是實學一派在主導。

    簡單的說,心學派想在九邊中摻沙子,目前只有李成梁這裏可以打打主意。

    但這意義不大,因爲朱翊鈞現在對於要不要繼續用李成梁,還處於模棱兩可的心態之中,他實際上是在等高務實的判斷,這也是他同意高務實去遼東外任的主要原因之一。

    既然如此,高務實自然不必擔心李成梁跑去尋求心學一派的支持,因爲大明的皇帝要動一名文官大佬雖然不太容易,得有機會纔行,但要動一名武將卻很容易,尤其是當這名武將頭上還頂着爵位的情況下——回朝爲五軍都督府某都督就完事了。

    地位給你拉滿,實權請你上交。

    對於這樣的處理,李成梁是什麼辦法都是沒有的,除非造反,但那之前就說過,完全不可能,他沒有那個條件。

    所以高務實鎖拿了李如桂之後,直接派人安排船隻,把他送去山東了——遼東的巡按御史目前還是山東巡按御史兼任的。

    而他自己,則開始推進起他心目中規劃已久的“建設遼南”計劃。

    “建設遼南”計劃是一個涵蓋面比較全面的計劃,農工商兵四大項,一個都不缺。

    “農”分爲兩塊,一塊是種植業,一塊是漁業。

    遼東半島有很大一部分土地爲棕壤,這是一種發育在花崗岩、片麻岩、千枚巖之上,質地偏砂,土體疏鬆的土壤,並不太適合耕種。而除了棕壤外,還有濱海鹽土、水稻土、草甸土和暗棕壤等。其中濱海鹽土,顧名思義是由鹽漬淤泥發育而成。

    總體來說,適合種植水稻的區域面積不大,不過據高務實派人調查的結果來看,實際上這些本來不適合種植水稻的土壤上,依然在種,只是產量確實不太行。

    高務實記得以前戶部對此也接到過遼東苑馬寺卿好多次奏告,說遼南的糧食產量有問題,現在看來的確不是瞎說,這裏糧食的單位產量上不去真的是有客觀原因的。

    但高務實依然有提高遼南糧食產量的辦法——他並沒有通天的本事,竟然能改變土壤性質,他只是另有兩大撒手鐗罷了。

    那就是閩海大決戰之後,高琦從位於臺灣的海盜老巢繳獲的番薯和玉米種子。

    遼南多山,山上的土壤也談不上多適合農業,但這種地貌和墨西哥的許多地區頗爲類似,墨西哥既然是玉米王國,顯然遼南也可以大種玉米。

    而且相對於番薯更適合於南方而言,高務實打算在遼南——或者說遼東,乃至將來整個東北地區都主打玉米。

    玉米是後世全球最大的單一農作物(你沒看錯,玉米佔全球糧食總產量的35%),全球產量大概是10億噸出頭,而當時中國的玉米產量大概是2.6億噸。

    這說明玉米的產量可以做到很高,但高務實打算在北方主打玉米產業,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飼料。

    玉米的特點是,它不光有玉米粒可供人食用,它全身上下很多部位都可以作爲優質飼料使用,後世中國玉米產量的60%-70%都被用於飼料加工,就可以證明它在這方面的優秀,甚至卓越。

    這就厲害了,因爲這是大明騎兵的另一半希望所在——之前那一半是土默特。

    至於在更遠的將來,是不是還能用於養殖業……這是以後的事了,暫時高務實還不覺得自己能一口喫成大胖子。

    農業方面除了糧食,還有一個可能很少有人關注到的東西,叫做柞蠶。

    柞蠶也叫山蠶,起源於山東省魯中南地區,其繭絲的產量僅次於家蠶。其繭同樣可以繅絲,主要用於織造柞絲綢,而且蟲體不僅可食用,甚至可做藥材,還是一種非常厲害的壯陽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

    當然,高務實的目的還是用它來繅絲,爭取給遼東帶來一個新的利潤點——隨着海上貿易的逐漸興起,大明絲綢行業的大發展已經近在眼前了,這個時候不趕緊想辦法提高產能,那純粹是傻,因爲在這手工業時代,絲綢的市場表現永遠都是供不應求,反正都不愁賣。

    玉米的栽種比較好辦,因爲遼南地區是個軍管區,高務實從某個層次上來說相當於土皇帝,搞定李如桂之後,其餘三位衛指揮使吃了熊心豹子膽也不敢在高務實面前調皮,別說讓他們種玉米,就算讓他們搓泥巴玩,他們也不會拒絕的。

    衛所指揮使在遼南也類似於地方官,或者說有很大的行政權力,對於地方上的這些事情完全可以強制推進,而不用去說服教育——下頭的衛所兵都是農奴一般,還不是東家說種什麼就種什麼?

    當然,高務實也不是一味蠻幹,他還是搞了一個獎懲機制,這個機制比較複雜,礙於篇幅,就不詳述了。總的來說,就是種得好的,按照名次給獎,種得差的也按照名次處罰。

    另外對於“單位畝產”最高的一批人,高務實不僅給獎,還會請他們傳授經驗,甚至還打了包票,這批人可以派子弟去京師,在高務實的京華工匠學堂讀書。

    選派讀書的孩子,不僅食宿、束脩等各項費用全免,只要在學堂沒有受處分,則每個月還有二兩銀子的賞銀。

    二兩銀子不是小數目,在京師也相當於一個沒有特長的普通務工者的月收入,在遼東甚至相當於成年長工的標準。

    所以,對於玉米種植推廣的問題,高務實覺得比較好辦。

    但是對於柞蠶,麻煩就大了點,首先這個技術人員的問題就不太好辦,先得派人去山東找人教授技術——幸好大明的行政體制很特別,高務實還掛了個山東按察使的銜,而且他還有“熟人”在山東爲官。

    高務實在山東的這位熟人,其實連面都沒見過,乃是他的同年王庭撰之長兄王庭詩,此人在高務實中狀元的萬曆八年時爲山東按察副使,現在因爲弟弟的關係,算是抱上了高黨的金大腿,已經高升山東右布政使了,現在管的就是“內政”這一塊,請他幫忙應該靠譜。

    至於漁業,這一條其實不必過於細說,後世遼寧省就是漁業大省,遼南半島更是重中之重,不管是淡水還是海產資源,都算得上異常豐富,高務實只需要加大船隻投入就行,連漁民培養都可以跨越式發展——以老帶新。

    船隻投入也好辦,京華的兩大船廠,南邊的在廣西,北邊的在山東,而且由於海貿風潮的影響,兩大船廠一直都在拼命擴產,現在也無非把山東的船廠繼續加大擴產就行了。

    況且這造漁船不比造軍艦,不僅船體小了很多,武備要求更是低得沒有要求,相應的船體強度要求也就低得多了,製造速度遠遠高於軍艦和武裝運輸艦,屬於只要人力物力資源保障到位,就可以爆產量下餃子的那種。

    當然,造船容易,讓漁民買船就難了,因爲這些遼東漁民根本沒錢。

    好在高務實之前在京師的時候就已經召集船舶系的大匠們商議妥了,造漁船不造那種三五個人就能揚帆出航,但其實只能在沿海附近撒網的小漁船,直接造那種需要三四十個人出海的中號漁船,乃至需要五六十個人操弄的大號漁船。

    一來出海遠一點,打撈得更多,二來這個數據基本上是按照遼南的基層體系來把控的。

    比如一個自然形成的小村落,大致上就正好適用一艘中型漁船,而大一點村落或者小鎮,就能適用一艘大型漁船。

    至於船怎麼買?這倒簡單,首付三成,剩下的分期十年還款,甚至還接受漁獲抵賬。

    什麼,首付三成都給不出來?沒關係,我這裏還提供首付兩成、首付一成等各種靈活買賣方式,甚至零首付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咳,當然這個還款的利息肯定會略高一點點。

    高兵憲唯一比某些後世之人厚道的一點是,他不要求抵押物。

    當然,這也是他不需要抵押物的原因,因爲他就是遼南的土皇帝,遼南誰欠了他的債,他都不怕別人賴賬。

    貼心的高兵憲甚至還有更完善的保障計劃:出海打漁可以買保險,遭遇海盜、風浪等不可抗力因素影響而導致的船隻損毀,高兵憲負責——風浪損毀半價維修或低價提供新船;海盜搶掠損毀,一應維修或買入新船費用全免!

    因爲風浪問題高務實沒法解決,只能靠着他們的駕駛技術和船體堅固度抵禦,而海盜……哼!

    第一,遼南不是沒有水師;第二,京華的北洋艦隊更不是用來喫乾飯的!

    ----------

    感謝書友“sugarsugar”的月票支持,謝謝!

    喜歡大明元輔請大家收藏:()大明元輔熱門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