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149章 建設遼南(中)
      無農不穩,所以農業這一大塊是高務實這次頭一個辦理的事情。

      玉米最好理解,將來人喫馬嚼都離不開它;柞蠶也好說,可以提高遼東經濟的多樣性,同時創造一個新的大財源。

      至於漁業,爲什麼會被高務實如此看重呢?不僅僅是漁獲問題,更重要的是,高務實希望在北方培養出一批熟悉海洋的漁民,因爲漁民本身就是海員的最佳兵源池。

      高務實的南洋艦隊是不怕找不到海員的,兩廣也好,閩浙也罷,都有大批的人願意出海,但是在北方,這個問題就要嚴峻得多。

      南船北馬,南人對船隻很少有畏懼心態,而北方就有不少人,對江河湖海都抱持敬而遠之的態度,本來這只是環境影響導致的心態不同,是個無所謂的事,但在大航海時代,高務實又大力經營海貿,這就有所謂了。

      河北山東等地,自然條件比較好,地理位置上也不容易遭兵災,想在那邊培養大把的漁民、海員,是比較麻煩的,但在遼東就方便多了,因此高務實搞漁業,其實首先看重的是這一點。

      當然除此之外,漁獲也很有用,畢竟魚類的蛋白質相當豐富,對於改善遼南百姓、衛所兵的體質大有幫助,不過漁獲的利用是一件需要好好處理的事。

      冬天比較好辦,高務實以前看雜書,學到過一種手段,就是先製作成魚糜,然後密封凍起來,這樣可以避免過快腐爛變質,雖說這年頭沒法搞出真空罐頭,但在遼東的冬天,還是可以保證幾個月的保質期的。

      麻煩在於夏天,這年代夏天的食物儲存都很難,魚類更是如此,想要保存,最穩妥的辦法就只有一個:醃製並風乾。

      風乾好說,遼南的日照充足得很,但是醃製就有一個大麻煩:這需要大量的鹽,然而鹽卻很貴。

      所以,這裏頭就牽扯出了高務實在“工業”這一塊的一項計劃。

      這項計劃,前文有提到過,就是開鹽場。

      之前高務實甚至還說通了朱翊鈞參股,朱翊鈞唯一的前提要求是不能影響到現有鹽場的鹽巴銷路,高務實答應了。

      當時高務實的思路主要是把新的遼南鹽場產鹽用於出口,這一條現在也沒有問題,完全可以照計劃來辦,但他後來打算來遼南之後,仔細想了想,發現還有其他用處。

      比如說醃製鹹魚——也不僅僅是魚,各種海產品都可以,這就可以一舉搞定三件事:

      一是海產品不會浪費,可以儲存起來,不管是做軍糧還是發放給普通老百姓渡過萬一出現的饑荒都行。

      二是在出口銷路還沒有完全打開的情況下,不會導致遼南產鹽大規模囤積滯銷。畢竟鹽雖然基本上沒有保質期一說,但囤積大量的鹽也是需要管理費用的,包括倉庫、人員等各個方面,所以少量囤積無所謂,但大量囤積就是在浪費錢了。

      三是有了大把的食鹽產量擺在這裏,高務實跟南方的某些人說話時,底氣就更足了。如今南方的某些人,之所以還敢對京華的進入明裏暗裏進行抵制,有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在鹽業這一塊優勢很大。

      長蘆鹽場固然強,但這個時代的北方產鹽量跟南方還是不能比的,更何況長蘆鹽場畢竟是舅舅家的產業,他高務實雖有一定的影響力,可說話總歸不會有在京華那般一言九鼎,有時候這也會造成一定的問題。

      因此,自己掌握一處超大產量的鹽場,就顯得很重要了。

      遼東,或者說遼南,就有這個先決條件。遼東灣鹽場,那可是後世紅朝四大鹽場之一,尤其是營口鹽場,素有“百里銀灘”美譽。

      營口這個名字,在原歷史中出現很晚,但現在高務實讓它提前出現了——高大財神在這裏打造了營口港,朝廷方面也沒管他爲何這般命名,反正在各項相關公文中都直接採用了。

      但這個地方,從事鹽業的歷史卻很長,差不多有兩千年的歷史:漢代實行鹽鐵由國家專賣政策,營口這個地方就成爲當時遼東的海鹽生產和專賣中心。

      那時候漢朝朝廷設立鹽鐵官,駐平郭(熊嶽鎮溫泉村漢城遺址)。這是漢代中央政府在東北設立的唯一一處負責鹽鐵的機構,彼時營口海鹽生產達到了歷史上的新高點。

      此後的發展不一一詳述,總之直到大明,營口的海鹽生產都很著名。

      大明朝廷在很早以前,就強制遼東25個衛和兩個自在州都要生產額鹽(由朝廷限定生產鹽的數量),這個制度顯然有點蠢,所以一些不在海邊的衛州,就紛紛在營口地區開設鹽場百戶所,由軍卒生產海鹽。

      而蓋州衛本身也是遼東海鹽生產的中心(營口屬蓋州衛),理論上——劃重點,是理論上——每年生產額鹽200多萬斤,要佔遼東總產量的58.3%。

      早年間,大明遼東鹽場甚至與兩淮鹽場齊名,所產食鹽由商人轉運各地行銷,遼東的軍餉由商人“運粟易引”得到一定的補充。當時在營口地區設有三個“關”,即梁房堡關,治所在後世營口市南;連雲島關,治所在後世蓋州市西;石門關,治所在後世蓋州市東石門水庫遺址。這三處關口都與海鹽運輸有一定的關係。

      既然又是“理論上”,又是“早年間”,說明那都是往事了。

      爲啥呢?這制度不挺好的嗎?因地制宜,靠海就喫鹽啊。

      思路沒問題,問題出在這些鹽場的歸屬——它們的上級是衛所,再上一級是遼東都司,但神奇的是,其在中央層面,是歸戶部山東清吏司管。

      哦豁,完蛋。[我省略了,因爲這個問題一萬字也說不清,所以有興趣的朋友還是自行找論文或專著看吧。]

      總之,這裏頭牽涉了很多糊塗賬,戶口數、運輸難、鹽價低、鹽丁逃亡等等,不一而足,其導致的結果就是鹽產量逐漸降低,原本是爲了以鹽產來供給衛所、養活衛所,最後……看看遼東的衛所混成什麼樣子,也就知道這個制度破壞到了什麼程度。

      朱翊鈞對此是有所瞭解的,所以他同意了高務實在遼東新開鹽場的計劃,甚至對於跳出衛所窠臼來搞商辦鹽場,他也表示支持。

      至於說皇帝親自下場參股,朱翊鈞表示他沒有心理負擔——朝廷需要用錢的時候,不也要朕從內帑掏錢?憑什麼你們做臣子的都能做生意,朕這個皇帝倒不能了?朝廷要用錢的時候也沒見你們捐錢啊!

      至於捱罵,朱翊鈞也有心理準備,而且實際上如果真要捱罵,可能高務實捱罵會比他還多呢。

      但在這個問題上面,高務實也不怕捱罵——我實學宗門,爲國理財乃是傳統,我當年的狀元策論寫的也是這個,你不服也沒用。再說,這鹽場建成之後的好處多得是,又不僅僅是我和皇帝賺錢這麼簡單,甚至可以說,我跟皇帝在裏頭賺了點錢,那只是附帶的一點收益,真正得利的是誰,你們動動腦子好好想想。

      ----------

      完了,工業這塊還只寫了個鹽場就已經“中”了,還有剩下的部分,甚至商和兵還沒寫,看來上中下不夠用……

      喜歡大明元輔請大家收藏:()大明元輔熱門吧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