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113章 李如松式的勝利
    當一場戰鬥意外爆發的時候,戰鬥的雙方肯定都有些混亂,古今中外莫不如是,此時決定的勝負的因素很多,有訓練、有勇氣、有將領的反應、也有武器裝備的差距等等51

    不過,在同爲蒙古騎兵的時候,雙方這些因素的差別都不算太大,即便是脫脫的威名,真正已經開始打起來之後,效用也反而不會如平時那麼明顯。

    這一次戰鬥最大的變數就是李如松和他的五千騎丁。作爲李成梁“邊帥之首”的本錢,這五千騎丁可不是尋常的五千騎兵,他們無論是作戰經驗、身體素質還是求戰欲,都可以說是確屬上流。而裝備也不必多說,一水的私營制式裝備,絕非此前官府作坊的渣渣可比。

    衆所周知,李成梁治軍與戚繼光不同,戚繼光以制度帶兵著名,李成梁則依仗個人的威望和感召力,對有功將士獎賞很厚,靠允以榮華富貴激勵士氣。故而到了後來,“成梁諸戰功率藉健兒。其後健兒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輩皆富貴,擁專城,暮氣難振。”

    早年的進取之心喪失,功業逐漸由盛而衰。先是有怯戰之事,而後又傳出掩敗爲功,殺良冒功的行爲,這些雖都是部下所爲,但李成梁終究難辭其咎。

    然而那都是原歷史上萬曆二十年左右纔開始出現苗頭的事,而當時朱翊鈞採取的辦法則是重用李如松,意圖用他代替年老的李成梁,故而遼東騎兵又振奮了一段時間,直到後來李如松意外戰死,這個“暮氣難振”才真正不可挽回。

    而此時的遼東騎兵還基本處於巔峯期,各種“指標”都沒有明顯的下滑。遼東鐵騎之所以能在長達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裏力克蒙古、女真的鐵騎勁旅,並不是如同有些所云的,靠着所謂既能連發又能當錘子用的“三眼神銃”,而是靠着兩點捨得花錢、不怕玩命。

    捨得花錢是鐵嶺李氏天下聞名的好習慣,剛纔提到的這句“成梁諸戰功率藉健兒。其後健兒李平胡、李寧、李興、秦得倚、孫守廉輩皆富貴,擁專城。”就是明證。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個尋常武人,本來一輩子沒什麼指望,忽然有了這樣美好的前途,誰不樂意拼一把試試看不過這個辦法之所以不長久,也正是因爲家將們過於有錢之後,人生目標實現,開始耽於享樂,也就變得“暮氣難振”了。

    至於不怕玩命,在李成梁和李如松這個時期的具體表現就是親自衝鋒。李成梁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是親自帶頭衝鋒的,所以手下不敢不玩命,而李如松的脾氣比他老爹還硬,每戰必在陣前,是以麾下騎丁對他更是心服口服。

    在戰法上,李家鐵騎“及戰多用鐵騎,列爲橫陣,發弓矢衝賊,若賊陣不動,則緩緩退之再衝。十數次之後,堅陣無有不潰者。”可見原歷史上的遼東鐵騎如同蒙古騎兵一樣,是弓騎兵,而非純正火槍騎兵。

    不過在這一世,由於高務實的出現,京華生產的騎槍由於射程、精度和殺傷力都已經超過尋常騎弓,因此李如松到任太原之後不過半年,就爲其所部不惜巨資,換裝了騎槍萬曆一式騎槍。

    據京華內務部報告給高務實的消息來看,這件事當時在鐵嶺李氏內部還有些鬧騰起來,不少李家人都質疑李如松這麼做是沒把李成梁這個當老子的放在眼裏,原因是當時李成梁已經投靠心學派,和實學派的關係頗爲緊張。

    很多人的態度都是既然已經和高務實鬧翻,那還買他家的火器做什麼,給他送錢嗎由此就開始懷疑李如松的立場起來。

    不過李家的事顯然最終都要李成梁來決斷,而李成梁的決斷則讓所有人都呆若木雞,他只說了一句“其在山西,或是不得不爲。”然後就不再過問了。

    這個態度讓衆人都有些摸不着頭腦,高務實得到的消息是,這次家族會議之後,李如松的兩位叔叔曾經找大哥李成梁密談,但是談了什麼就不得而知了。“黑頂”再強大也還沒到可以收買李成梁親弟弟的層次。

    實際上李如松這個人考慮問題很簡單,他根本不在意他老爹現在跟誰混,他信奉的原則簡單粗暴我手底下的人聽我的,而且能打仗,那我就可以面對任何人都無所畏懼。

    別看他已經三十多歲,實際上他和當年霍去病差不多,信奉的就是勇武至上,萬難皆可憑勇氣和武力破之。

    京華騎槍既然比騎弓好,他當然就換了,沒有其他原因。而這次換裝在此次戰役中也發揮了相應的作用,在衝鋒中隨意開槍,三槍打崩了處於備戰狀態的五千火落赤部騎兵之所以是三槍,並不是因爲京華騎槍已經可以做到連發,而是由於騎槍比步槍要短很多所以性能也差一些,李如松部每人配了三把,事先裝彈完畢,靠着燧發槍的優勢來做到在衝鋒中連發三槍。

    這其中的難點不過是快速換槍,而這個難度肯定難不倒李家的騎丁,他們的騎術如何,死在他們手裏的蒙古人和女真人可以拿人頭作證。

    其實說起來,遼東鐵騎這四個字放在後來的“關寧鐵騎”身上還不如李成梁這支軍隊身上更合適,因爲關寧鐵騎的實際戰績實在是太拉胯了,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在轉進啥叫轉進不敢打,跑;打不過,跑。

    在後世很多書籍裏面,“關寧鐵騎”被捧成了明末戰力最強的一支隊伍、唯一能和滿清八旗兵“正面硬剛”的軍隊。但是真正地深入探尋歷史就會發現,“關寧鐵騎”的強大名聲多半是吹出來的。這支名義上是騎兵,打的卻都是守城戰;名義上是大明軍隊,打滿清那是怎麼打都不行,打南明反倒戰鬥力爆表,這樣一支軍隊,稱不上是“鐵騎”,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比如說根據明熹宗實錄的記載,天啓五年1625年,孫承宗主動進攻後金,七百關寧騎兵和八百步兵,在柳河之戰中,被不足百人的八旗軍打敗。主帥、先鋒、監軍全部陣亡。這是歷史上關寧軍唯一的一次主動進攻後金。

    後來渾河之戰,五千白桿兵和三千戚家軍,面對六萬八旗軍英勇作戰,八旗主力牙都啃崩了,苦苦等待援軍。而作爲援軍的三萬關寧鐵騎去救援,卻居然被皇太極兩萬人輕鬆擊退。然後關寧軍嚇得趕緊逃回城,從此拒絕出戰,直到白桿兵和戚家軍彈盡糧絕,全軍覆沒。

    此後的大淩河之戰、松錦大決戰,關寧軍總兵官吳襄吳三桂的老爹帶頭逃跑,導致外來援軍全軍覆沒。

    在之後袁崇煥手上,遼東戰局奉行所謂的“憑堅城,用巨炮”策略,關寧騎兵作爲一支騎兵,在守城戰中倒是“擊退”了幾次八旗軍的進攻,這也是關寧鐵騎難得幾次能拿得出手的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