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139章 兩位侍郎
    承天門與大明門中間的御街兩旁,分別安置朝廷文武衙門。御街以西主要是五軍都督府與錦衣衛衙門,太常寺與通政司也在這邊;御街以東則是宗人府和五部(刑部與都察院、大理寺這三法司單獨開列,位於皇城西南的阜財坊),以及翰林院、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等。

    通常來說,除了翰林院是個例外,這些衙門是越靠近御街則越尊貴,或者說地位越顯赫。

    戶部衙門就體現了它的尊貴與顯赫——正臨御街,且面積居御街東側文官衙門之首。在戶部衙門以北的是吏部,吏部再北則是宗人府。

    這樣的設置明顯是有象徵意義的:由於宗人府管理宗親事務,故朱元璋定宗人府爲天下首衙,所以它不僅放在文官一側,而且最爲靠近皇宮,與它對應的武臣衙門是中軍都督府。

    宗人府以下便是吏部,再次便輪到戶部了。不過吏部雖然尊貴,但和宗人府一樣,佔地面積倒是不大,這兩個衙門加在一起甚至都還比戶部略小一點,由此可見戶部衙門的規模何等驚人。

    從今日起,高務實便是這六部最大衙門戶部站在正中心位置的堂上官了。

    古往今來任何衙門或單位的一把手履新都不是小事,即便朱元璋設立了一大堆針對文官的規矩,但只要他一死,這些死規矩自然也攔不住活着的官員們。

    大明朝廷雖然規矩一大堆,理論上也不準在堂上官履新時大操大辦,可是有些程序其實真的是有需要的,比如一場“見面會”就完全有必要。

    面對明顯“大掃除”之後乾乾淨淨的戶部衙門,以及滿院的官員僚屬,高務實當然也要發表一番領導講話。

    不過他沒有喊什麼大口號,只是提了一個工作目標,就是確保朝廷開藩禁的這三年裏,戶部能夠全力保障朝廷財政狀況良好,儘量消除如此次西北之亂爆發的前因——前因就是削減軍餉嘛,這個大夥兒早就知道了。

    這個目標說高不高,說低也不低,但大家還算能夠接受和理解。本來嘛,現在朝廷對戶部的要求差不多也就是這樣,畢竟再來一次西北之亂的話,受牽連的人可能就不是前一次那麼少了。

    這一次西北之亂多虧了高務實平定得快,雖然當時震動很大,但戰功也足,把很多事情給掩蓋了下來,否則大夥兒都不好收場。

    你看,真要追究責任的話,地方上出了這麼大的亂子,梁問孟這個巡撫豈止是革職?而小亂釀成大亂,郜光先還能混個冠帶閒住?

    別說他們兩了,連巡按只怕都跑不掉。至於地方上那些布政司、按察司等的官員,每一個都能找到辦事不力的責任,跟着被牽連。

    而這件事真的只是地方上的問題嗎?那可不是,你兵部沒有責任?戶部沒有責任?甚至連吏部都有責任啊!

    兵部早前爲什麼同意了這個幅度的軍餉削減啊?你們的計算是不是失誤了,高估了地方上的“抗壓能力”?

    戶部爲什麼拿不出更多的錢糧來,以至於只能把壓力轉給地方?你們戶部的工作是不是不夠“卓有成效”啊?

    還有吏部,你們吏部選官怎麼回事?梁問孟嚴苛,郜光先懦弱,你們怎麼挑的地方主官?西北那種地方適合這樣的官員來主政一方嗎?

    以上這些,別管有道理沒道理,真要計較的起來,都可以拿出來問責。甚至如果“不畏天顏”,連皇帝都能攀扯進去——削軍餉這事說到底是你皇帝批准啊,你堂堂天子就不能負個領導責任了?

    當然,一般來說大家還是有默契的,通常不會扯上皇帝陛下。不過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只是說這問題一旦牽連大了就有可能失控。

    如今西北之亂雖然已經基本告定,不過前事不忘後事師,西北能因爲軍餉不足鬧出亂子,其他地方就一定能萬無一失了嗎?誰也不敢打這個包票,所以目前戶部的壓力是很大的,必須想方設法搞錢來消除這些隱患。

    沈鯉調任左都御史雖然不是降職,但大家幾乎都能猜到背後的隱情——肯定是因爲理財不利才被調職的嘛,要不然爲什麼現在換來的人是高務實這個點金聖手?據說前次閣議,讓高務實來做大司農甚至是聖上親自提出的,這意圖還不明顯麼?

    因此,大夥對於高務實今天簡單的講話還是比較理解的,並不認爲他有恃寵而驕故意要給大夥兒一個下馬威的意思。

    當然,戶部本來就是實學派的勢力範圍,高務實也的確犯不着這樣做。

    見面會人太多,好幾十號人,高務實當然也沒法說得太具體,何況按照他的習慣,也不會在沒有摸清戶部底細的情況下就開展什麼大的行動,那不是個好領導該有的習慣。

    後世有個諷刺的說法專門用來形容這種領導,叫做“一拍腦袋,有了;一拍胸脯,幹了;一拍大腿,壞了;一拍屁股,走了。”高務實過去雖然只是個基層幹部,但對此還是引以爲戒的。

    開完大會開小會,例行慣例。見面會開完,就該戶部三位堂上官來個高層會議了,大抵相當於後世地方上的書記碰頭會。正所謂人多的會議不重要,重要的會議人不多,這也算是古往今來的固有特色。

    戶部不像兵部,沒有四侍郎制,只有左右兩位侍郎,分別是左侍郎程文、右侍郎胡執禮。

    程文是嘉靖四十四年的金榜,那一年主考官就是高拱,而高拱是曾經親自教導高務實讀書的,因此程文雖然大了高務實二十多歲,但在正式場合經常稱呼高務實爲“世兄”,而高務實也以“師兄”稱之。

    他們兩人認識很早,昔日高拱起復回京,高務實隨同而來,不久便認識了程文,當時程文是吏科給事中。後來高務實做了觀政,第一次代表太子出使大同時,程文便是正使,兩人的交情可謂極好。

    後來程文歷經多職,在此前高務實回京的那次重陽大會討論道統問題時,程文便已經是戶部左侍郎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程文算是戶部的地主。而他之所以能出任如此要職,一來在於戶部是實學派的基本盤之一,需要有“看家大將”鎮守;二來也說明他的能力還是不錯的——畢竟尚書調任有時候政治因素更大於其他,而左侍郎則是“常務副”,很多時候要在實際上“主持全面工作”。

    雖說沈鯉算是因爲工作不力而被調職的,但這事其實怪不到程文頭上,畢竟他不是主政者,有很多事只能跟着沈鯉的腳步走。沈鯉一旦拿不出魄力,程文也不好強出頭——官場上有時候就是這樣,你要是表現得比一把手還厲害,偏偏自己已經是二把手了,那這一把手會怎麼看你?所以程文只能老老實實跟着沈鯉的指揮棒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