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一百九十八章 地獄皇后(十三)
    最後是神在旋風中出來對約伯說明了緣由,你悲慘不是因爲你做錯事,有些事你無法明白,因爲你不是神。認識神、相信神、遠勝於逾越神,就像是那個《當幸福來敲門》裏的父親,他寧可睡在地鐵廁所裏也沒有和其他誤入歧途的人一樣搶劫,然後他和約伯一樣,享受到了祝福,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如果一個人做了好事就該被獎賞,做了壞事就要被神懲罰,那麼是人決定神的行爲,還是神決定人的行爲?主奴關係是不是搞反了?

    約伯是做了好事也要被懲罰,這樣的神是喜怒無常的,人類只是上帝和撒旦手裏的玩物,他遭了那麼多罪還是堅定得相信神,甚至於比以前更信仰了,這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事情結束後約伯還要爲上帝耍了他的行爲找藉口和理由,他以自己證明神的信徒比魔鬼的信徒更虔誠,他是多麼榮耀啊,讓他指控上帝是當然不可能的。

    在這裏神的公正性和自由性出現了矛盾,要麼不公正,要麼不自由,神按照獎善罰惡的規矩對人進行獎懲就失去了自由,如果他想懲罰誰就懲罰誰那就不公正,神學就想了個辦法,神降下律法,又賦予人自由意志,尊不遵守法律是人的事情,這樣神和人都自由了。

    人類對律法修修補補,試圖讓它保持公正,證人在法庭上作證的時候需要左手摸着聖經,右手舉起掌心示人,並向上帝發誓所說的一切句句屬實。

    不過他口頭說的和心裏想的可能是兩回事,然後法律裏就有了僞證罪以及“超越合理懷疑”原則。

    在民事訴訟中,被告只要提供足夠證據,被告就可以被宣判有罪了。超越合理懷疑則必須要證據經得起一切合理質疑的推敲,塞勒姆女巫指控雖然有很多受害人,她們經歷了很多痛苦,不過她們沒有死,也就不在刑事案件範圍內的超越合理懷疑的舉證範圍內了。

    雖然巫術指控一旦成立,被告都要被絞死。

    這是完全不對等的,但這就像約伯被上帝和魔鬼考驗一樣,人類無力掙脫,一定要出現“被施咒致死”的案例出現,外面質疑的聲音才能傳進法庭裏。

    事實上是在1692年5月17日,法庭宣佈一個名叫丹尼爾·威爾金斯的17歲少年嚥氣後,一份由32人簽名的請願書才被送到波士頓,起草這份請願書的是帕里斯哈佛的同學約翰·懷斯,他們認爲普洛克特夫婦沒有一點邪惡,是友善的鄰居和虔誠的信徒。

    當然這也許和伊麗莎白·普洛克特懷了九個月身孕有關,這32人中有人舉證,有個作爲人證的女孩承認那些事情都是編的,不過是爲了好玩,還有兩名男子證明自己偷聽到帕特南母女教莫西·劉易斯做僞證,但是法院駁回了質疑,普洛克特夫婦依舊有巫術罪。

    將少年丹尼爾·威爾金斯詛咒死的人,據少年生前所說是約翰·威拉德,並不是普洛克特夫婦。

    約翰·威拉德是男性,30歲,審判開始後是村裏的助理治安員,曾經在帕特南農場工作,有家庭暴力史,遭他的親戚和鄰居痛恨。如果用超越合理原則對約翰·威拉德進行審訊,那麼救下來的也是個家庭暴力犯罪者,但是這麼做可以引發陪審員對指控者們最大程度的懷疑,有一定機率可以推翻其他的巫術指控。

    多麼英雄主義,充滿了好萊塢式在世界末日邊緣力挽狂瀾、振奮人心的劇情效果,事實卻是“女巫們”已經被送往了絞刑山,挨個執行絞刑了。

    3月5個人被指控,4月25個人,5月則有50個人,在第一個被套上絞索的布里奇特·畢肖普之前,莎拉·奧斯本已經死在監獄裏了。

    巫術恐慌還在繼續蔓延,並且越滾越大,任何一種徵兆,比如嘔吐、奶牛死了都有可能是被巫術襲擊的徵兆,爲了不讓自己成爲被告,人們爭先恐後得發起巫術指控,好讓自己站在原告席當被害者。各種指控迅速積累,這種情況嚴重到總督菲普斯不得不放下防務,來到塞勒姆處理的地步。

    因爲贖罪券的問題,路德宗誕生了,路德認爲恩典是沒有任何交換性的,不能用錢買,努力做善事也不能獲得,所有的行善和禱告都必須出自純粹的虔誠,信仰必須是無條件的,不能爲了好處才祈禱。

    清教徒承認這個理論,實際上卻難執行,路德沒有給人留餘地,人以後得不得救贖,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都是完全按照上帝意願隨機的事了,跟個人努力完全沒有任何關係,那人怎麼知道自己是被選中的人呢?

    這就逼着人想方設法得找方式去追求確定性,於是信徒們產生了一種工作倫理觀,他要去找一些徵兆,證明自己是被選中的人。

    那麼什麼徵兆可以證明呢?既然神讓人來到世間從事某樣工作,這個工作就是他的天職,如果一個人能夠埋首於他的天職,這就是一個救贖的徵兆了。

    在這個目的下工作的目的就不是爲了消費享樂,而是爲了榮耀神,這就將努力工作和禁慾聯繫起來了。

    幹活拼命又不消費,這就成了資本,資本用來擴大自己的工作,賺更多錢,這樣就促成了資本主義的發生。

    雖然一開始人們將努力工作當作救贖的徵兆,後來實際操作中卻發現可以把它當做一個上升的途徑,信徒們覺得自己過上優渥的生活是自己的努力和上帝意志的結果,我虔誠、我努力、我成功、我得救,精英主義就此萌芽。

    這就是精英主義從神學體系促成資本主義的演化過程。

    美式精英主義不僅僅是剝削財富,還包括了精神方面的壓迫,努力提高自己會成功,你失敗就是你不努力,這不僅是一種羞辱,更剝奪了低收入勞動者的尊嚴和社會價值,讓他們覺得自己從事的工作對社會是沒有價值和意義的。

    同時最關鍵的是教育壟斷。

    學習需要時間和金錢,這也是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壓榨勞動者的剩餘價值和時間,這就和早期清教徒認爲所有的行善和禱告都必須出自純粹的虔誠,信仰必須是無條件的,不能爲了好處才祈禱一樣,認同卻無法實施,沒給人留餘地,時間對人是公平的,一個人24小時,除掉工作時間8小時,如果要壓榨時間騰出來學習就只有睡眠時間了,又不是人人都是達芬奇那樣的人,或者是拿破崙一樣泡澡就能恢復體力了。

    睡眠減少有猝死和抑鬱症的風險,精英們普遍有“絕望至死”病症的原因。

    他那麼有錢了爲什麼還要自殺呢?

    正常人不知道這些人的想法,抑鬱症患者對生活感到絕望,那不是單純靠吃藥能解決的。

    如果富翁們只是想保留財產,那麼可以辦信託,孩子可以一輩子喫穿不愁,快樂得度過。

    不過新貴族將孩子們送去名校不只是爲了鍍金,還要鞏固一個觀點,成功是努力獲得的,這是一種變相的新世襲制度,畢竟不是誰的父母都能拿出100萬美元的支票參加俱樂部,他的親戚朋友也沒有哈佛校友能介紹他入學。

    就讀名校不僅是有錢人的虛榮遊戲,還是一種可以光明正大詆譭、羞辱輸家的方式,如果說光靠個人努力完全不考外力,這就是公平競爭,然而實際情況是外力因素不可排除,時代、技術、行業、遺傳和天賦上的差異都是存在的,個人的才能和興趣是不是符合時代的需求也是個參照物。

    70年代的嬉皮士不相信名校,他們相信搖滾樂,那時候搖滾明星可比學校裏的書呆子受女孩歡迎多了。

    父母創造了那麼好的條件不就是爲了子女能像少受挫折麼?結果他追求女孩還是處處碰壁,失去了自信,成了父母眼裏的好孩子,同齡人眼中的失敗者。

    那個時代的人不穿得五顏六色、奇形怪狀,和老頭一樣穿着白襯衫會反而被人當怪胎。欣克利只是對耶魯女孩朱迪感興趣,但他太害羞了,都不敢去接近她,那麼要怎麼獲得她的注意呢?他又不會搖滾,彈吉他什麼的。那種人絕對在父輩眼裏是“失敗者”、“社會渣滓”,不會讓孩子去學的。

    於是就出現了里根會被一個“耶魯男孩”刺殺的案件了。

    大多數男性會在同齡和比自己年輕的女性羣體中尋找配偶,在同齡人中爲了獲得認同感,比如大家都會游泳,他不會,不用父母逼迫他自己也會學的。

    哈利更多時候選擇男性對象學習,需要安慰和諮詢時找女性,這是一個普遍取向,他的女朋友也是同齡人和比較小的,同時他的人際關係也不錯。

    那些選擇年紀大女性的男性很多都不合羣。

    他有自己的想法,年輕的身體“保質期”長,但哄女孩開心太累了,別人談論得某個女孩很起勁的時候他卻冷眼旁觀。

    成熟女人已經“懂事”了,她們看問題的方式也和小女孩不同,至少她們沒有資本和那些小女孩兒一樣,在法庭上編故事是爲了好玩,並且還有可能因爲年紀小就獲得原諒。

    她們必須爲自己的命運負全責,甚至還要作爲監護人,爲別人擔責任。

    命運是不公平的,誰不想一輩子都做幸福快樂、無憂無慮的孩子呢?

    但是地球繞着太陽轉,轉一圈不止樹木留下年,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按照初衷設計的那樣發展的。

    這是人們不努力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