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十九章 星條旗保護焚燒它的人
      英國有句諺語,叫沒有什麼比你朋友或者鄰居發了財,更能攪亂你心了。看到自己認識的人發了財,是最讓人羨慕嫉妒恨的。

      在“從衆心理”的瘋狂漩渦中,全世界能忍住的人,不到十萬分之一。

      如果能倒回十五年前,問問那些夜夜笙歌,一擲千金的日本人,十個人十個人會告訴你,日本泡沫經濟是因爲廣場協議,日元升值。

      可當你再問它日元升值後發生了什麼,大多數人就答不上來了。

      實體經濟往往影響着就業崗位,阪和興業原本是一家很老實的鋼鐵公司,然而廣場協定簽訂之後,社長卻開始玩起了外匯,成爲鬧東京的六鬼之一。

      廣場協定簽了,日元漲定了,既然如此,爲什麼不去炒外匯呢?

      外來資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斷升值,美國出口競爭力下降,於是擴大到外貿赤字的危機。在這種經濟危機的壓力下,美國寄希望以美元貶值來加強美國產品對外競爭力,以降低貿易赤字。

      當時卡特比勒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小松,時任總裁李摩根以日本和前聯邦德國的貿易順差爲理由,對外匯市場進行口頭干預,希望通過美元貶值的措施來刺激美國的出口,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

      “只要美元能貶值20%,我能把挖掘機開到日本的首都。”

      他的講話導致了投資者瘋狂拋售美元,美元對主要工業國家的貨幣急劇貶值。

      日本的企業都有炒作金融市場的念頭,但心裏沒底,也沒人帶這個頭。而這時“阪和”的成功爲日本全國瘋投機、炒作,起了一個非常非常不好的作用。

      日本大大小小的企業,看到“阪和”的風光,都走上了同一條路。還幹什麼實體經濟,還煉什麼鋼,還造什麼車,還搞什麼機牀。炒匯,向“阪和”學習,一天賺一個億的小目標輕鬆能夠實現。

      1987年5月29日,一方面受到美國壓力,另一方面也是日本政府的錯誤決策,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向日本列島,發射了一枚“金融原子彈”。

      中曾根康弘對全日本人民發表電視講話,公佈了日本政府的一項重大《景氣對策》

      該對策主要內容如下:1,不低於一萬億日元的居民減稅 2,不低於五萬億日元的政府投入。

      本來如果企業還在勤勤懇懇幹實業還好,可轟這顆金融原子彈轟下來後,日本很多中小企業都已經不幹實業了,因爲日本開始進入了“通貨緊縮螺旋”,進而發生了“產業空心化”,實業越來越難幹,再來,阪和的例子給了日本其他企業巨大刺激,並且在日本社會引起了一股大家一起炒匯炒股票的風潮。

      在這兩大背景下,日本政府轟下來六萬億原本的意思是,我給你減稅,再給你撒錢,希望居民多買國貨拉內需,希望企業多投資激活經濟。

      結果政府投入的錢,全部被拿去炒外匯了。

      非理性行爲下,任何勸告都是沒用的,形成泡沫經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的從衆心理。

      本來你正常的一個人,看到朋友發了橫財,於是你也衝了進去,你的“成功”,又讓你的朋友眼紅,然後他也衝了進去,以此類推,泡沫越吹越大。賺錢就像打響指一樣簡單,把錢放在金融市場裏就可以看着它升值。

      因此日本經濟崩盤,廣場協議只是個起因,真正原因是日本政府在錯誤時機推出的錯誤政策,和日本企業的貪婪慾望。

      對大多數人而言美國夢是什麼?

      是高聳入雲的摩天樓?還是紙醉金迷,拿着一張信用卡就可以隨意購物?

      在有的書裏和電影裏經常出現這樣的情節,一個曾經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失敗者,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了“體面的生活”,這些人包括橄欖球運動員、知名健美先生、屢敗屢戰的政治家,以及家庭主婦、警察、學者、出租車司機等,甚至包括華爾街的交易手。

      書中的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是那種非常勵志的有行動力的人。他們不是將美國夢掛在嘴邊,而是不斷的去追求和實踐,總體故事非常鼓舞人心,也還挺真實的。

      然而事實卻是,勵志要是真的有用的話,80%的社會財富就不會被20%的人掌控了。

      那些故事很勵志,很主旋律,也很真實感人,但是底層的人要擠進上流社會非常困難,即便是常春藤名校畢業,美國的精英教育把最好的人才引向了金融和法律行業,而不是自然科學。

      以前爲物理服務的數學家轉入華爾街,爲證券交易所和保險公司工作,研究一些滿頁紙都是公式,保準你看不懂他寫的是什麼的“產品”。

      金融業的專業詞彙更多了,客戶只有“聽話付錢”和“不聽話就錯過機會”兩個選擇,玩對衝基金要高智商的人才能操作,他們認爲的簡單在普通人聽來就和外星語一樣,美國民主政治制度中充斥着無法掩蓋的“金權”影響,這決定了美國上層最響亮的話語權來自企業界和法律界,即便是知名科學家在美國政界也是“人重言輕”。

      半個多世紀前的“錢學森案”在中國人看來是爲國爭光,在美國來說卻是另外一回事了,核心的資料不會再讓華人接觸。

      亞裔尤其華裔新移民子女在學業成績上的強烈競爭性有口皆碑,對白人學生和家長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不少人搬家轉學,以免子女在校被華裔學生壓得透不過氣來。

      已有子女的美國人選擇住房,除非願意出錢上私立學校,首要的考慮便是學區的教育質量。從這個角度,大部分美國人搬家有很強的“教育移民”成分在內,常常爲了進入優秀學區而咬牙買下昂貴的住房。

      “素質教育”下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美國人也有很多,每個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可是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不能支付日益增長的房價,這些貸款買房的人都是潛在的次貸危機受害者,哪怕是窮人也可以買到一間舒適的、有游泳池和廚房的房子了。

      只漲不跌的房價也令利慾薰心的富人不斷投機,最後形成一個被吹得無比膨脹的泡沫,一旦危機爆發,在有高昂貸款的情況下失去工作,銀行就可以收回抵押的房子,告去法院也沒用的,這是合同上規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