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242章 倒黎大潮
    樊增詳請不到,黎元洪只好請了另一個清廷舊吏劉心源暫代民政長。

    劉心源(1848-1915 年 ) ,譜名文申,考名崧毓,字亞甫,號冰若,另號幼丹,自號夔叟,晚號龍江先生,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學家、文字學家、書法家。

    清道光戊申年八月初七日(1848年9月4日)寅時生於今洪湖市龍口鎮( 當時屬嘉魚縣騰雲洲 ) 一家書香門第。

    父親劉正鈞,字鳳山,系晚清秀才,以教書種田爲生。

    劉心源年少喪父,由長兄達源 ( 附貢生 )支持讀書。清同治癸酉年( 公元1873 年 ) 在廩生試中第六十七名舉人,光緒二年 (1876 年 )恩科會試中七十名貢生。保和殿複試一等二十六名。殿試二甲第三十七名,賜進士出身。朝考一等第十六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土。一年後授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

    此後歷任順天鄉試同考官,會試同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江西道掌廣東道御史,京畿道御史,河南副主考,四川夔州知府、成都知府,江西督糧道、按察使,廣西按察使等官職。

    一九一二年一月十日領導了湖北保路運動,辛亥首義成功後被舉爲湖北議會議長,國會會員。爲官四十載,清正廉潔。

    民政.府下設內務、外交、財政、實業、交通、司法、教育七個司。各司司長開始多是從軍政.府相關部平調過去,這些人都是從起義有功人員提拔起來的,管理行政既少能力,也缺乏經驗,便逐漸的被有能力,有經驗的人所取代。取代他們的,當然是前清的官員。

    所有的改革都是利益再分配,在這重新分配中,有人有所得就必定有人有所失。

    封建專制被民主共和取代了,人還是“舊人”,轉身還需要時間。也就是說,封建專制進入歷史了,但諸如打江山坐江山、論功勞排座次等封建的思想和傳統意識,還紮根在人的思想深處。

    官場上,一般說來,人總是上容易,下是很難的,常說的一句是能上不能下。每個人又差不多都有個弱點,就是對自己總是估計過高,而自知之明是需要很高的素質的。就是說,出局之人很少有人認爲是自己不行纔下來的,都覺得是遭到了不公正的對待。

    如果丟了官是個人自己的事,會有誰站出來打抱這個不平呢?都是要把自己裝扮成是爲了大家,總要給自己找到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是自己不行,而是因爲自己是屬於什麼黨,或者乾脆說是舊勢力對革命黨的清算和復辟,這是最有動員力的口號。

    每個人在投身某項活動或者事業時,一般都是要有自己的個人目的,個人訴求,只是很多人是不承認的。總要打出爲別人或爲大家的旗號,總要爲自己穿上漂亮的外衣,這實在沒什麼奇怪。

    總而言之,因爲黎元洪搞軍民分治,他與會黨間的矛盾更加劇烈。更讓黎元洪想不到的是,會在他的一畝三分地,掀起一浪接一浪的倒黎大潮。

    我們前邊講到過的羣英會事件,其實也是這一類的事件,只是那一次,矛盾都集中到了孫武身上,孫武爲黎元洪檔了子彈。

    同盟會員祝制六,湖北荊門人,原文學社骨幹,日知會員。武昌起義時任四十二標代表,在光復漢陽中做出過突出貢獻。

    當他在警察學校監學職位上被解職後,心懷不滿。便和同盟會員江光國、滕亞鋼等,祕密聯繫,組織改良政治團。

    他們設立祕密機關,試圖推翻軍,推翻黎元洪,進行三次革命。(一次革命是武昌首義,二次革命是羣英會事件)

    祝制六等原計劃七月八日起事,後又推到十六日。因爲這一天下大暴雨,沒能發動。

    十七日內部人員李忠義到黎元洪處告密,黎元洪立即派出衛隊突然闖入閱馬場的同盟會事務所。搜出檄文、佈告、文書、名冊、徽章、令旗、傳單、願書等證據,隨即將江光國、滕亞綱二人逮捕,交軍法局審訊。

    又派出大批軍警,在漢口大公賓館將祝制六抓捕。祝制六被押解過江,在武昌漢陽門便將其就地正法。江光國、滕亞綱也在當天下午被處決。

    一直被視爲心慈手軟的黎元洪,爲了自保,殺起人來一點都不手軟。看來這老實人被惹急了,更可怕。

    黎元洪將祝制六等人的謀反罪行和證據公佈,同盟會不敢承認與他們有干係,雖對祝制六等人被殺很憤怒,但也只能喫啞巴虧。

    明的來不了就使暗勁,總之,黎元洪與同盟會的矛盾更加劇了。

    不久,發生了黎元洪假袁世凱之手,殘殺首義元勳張振武事件。張振武的被殺,肯定與祝制六發動的三次革命,和張振武手握重兵,把繼續革命掛在嘴上有關。

    如果說黎元洪殺祝制六,和同盟會的矛盾,還是在暗處較勁。但殺張振武后,黎元洪和革命黨矛盾公開化了。倒黎,已經成了革命黨和同盟會在湖北的大政方針。

    很快,在上海從事革命活動的黨人顧斌、顧開文、羅子常、羅子達等到鄂設立祕密機關,稱“振武會”。總機關設在武昌城內札珠街十三號,顧開文爲司令長,顧斌爲幹事,又設分機關三處。還有許多小的祕密機關不下十處,聯絡有志爲張振武復仇的革命黨人。

    他們一方面聲討袁、黎勾結,鎮壓湖北革命黨人的罪行,謂“袁、黎不死,即不能真正享共和之幸福”;另方面積極與軍隊中黨人聯絡,希圖乘時暴動。

    駐紮城外南湖馬隊第二標積極響應,計劃於十月十日武昌起義週年紀念日起事。

    黎元洪聽到風聲。九月二十三日,憲兵隊在嘉賓樓拿獲黨首一人,漢口亦獲大頭目黃某,立即正法。

    南湖馬隊恐事機泄漏,決定提前於二十四日夜十二時起事。

    卻不料二十四日下午城內的總機關被黎元洪的密探偵破,黎當夜派憲兵一營包圍札珠街十三號,將顧斌、顧開文、羅子常、羅子達等八人抓捕,將二顧二羅四人在都督府前斬首示衆,其他四人監禁二十年。

    南湖馬隊二標得悉城內機關被破獲,一營管帶集合全標官兵,鼓動道:“機關已破,不如趁此時攻進城內。”聲稱城內有某標某營可爲接應,決不至於失敗。二標標統也隨聲附和,全標官兵隨即傾巢而出。先攻起義門,希圖乘敵不備,斬關而入。

    但第四師師長蔡漢卿已奉黎元洪令,事先在起義門埋伏。在城牆上以重炮向馬隊轟擊,當即擊死數十人。馬隊後隊隨即往撲保門進攻,那裏有第一師師長黎本唐把守。

    蔡漢卿率軍出城夾攻,馬隊官兵腹背受敵,雙方激戰三個多小時,至天明,馬隊不敵退回南湖本營。一路上鳧水死者甚衆,僅存的四百餘餘人。

    黎本唐、蔡漢卿率軍追隨圍捕,馬隊官兵逃散。被捕之人,有的被就地處決,有的被解至都督府或司令部正法,有的被解至閱馬場殺害,標統和帶頭的營管帶均被正法。

    次日,黎元洪下令巡查城內各軍,遇有馬隊二標中人,格殺勿論。又令軍警稽查散兵,捉獲即殺,不問口供,屍體丟進長江,連姓名、罪狀均不宣佈。

    此役死於戰鬥中的馬隊官兵二百餘人,湖中泅水死者數十人,被“正法”者數十人,共三百餘人,此外,有部分並未參加起事的馬隊也被誤會,指爲亂兵,四圍合攻,當場槍殺二百餘人。蔡漢卿率軍到南湖,又誤會炮隊參與起事,斃炮隊數十人。

    馬隊二標失敗後,又有馬隊一標革命黨人繼起,密謀再舉,結果被拿獲,又處決數人。九月二十五日到十月中旬,又陸續破獲“振武會”祕密機關十餘處,數十人被處死。

    此外,在武昌周圍各縣:襄河、沙洋都有振武會活動,荊門、當陽等縣亦有振武會分支七星會組織。很快,這些組織均遭破壞,多人被殺。

    此番捕殺,死者當在一千人以上。軍法局收禁的人犯達五百餘人,以至人滿爲患。這次被殺的革命黨人,基本上是參加首義的原來文學社系統的革命黨人,經過這次殺戮,倖存下來的已爲數不多。

    接下來,黎元洪採取了多種防範措施:

    設立鄂軍稽查處,加強對革命黨人的祕密偵訊。

    下令禁止軍人蔘加政黨、社團,已入者務須脫離,尤禁參與祕密結社或開會,違反者,則惟主管長官是問。

    加強警戒,各軍隊按照區域添班逡巡,每晚發特別口號,在險要地點酌設快炮、機關槍,巡警廳、消防廳分途巡邏街道,晚九點鐘以後戒嚴。

    十月五月以後,又下緊急戒嚴令。

    首義週年紀念日前幾天的武漢,氣氛異常緊張,人們均有恐懼之色。都以國慶日爲不祥之日,必須度過此日,方可安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