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意大利不面 >第37節、喪鐘爲誰而鳴(2)
    莫拉雖然是個老牌的職業軍人,但是他並不缺乏政治嗅覺,他明白攻佔畢爾巴鄂可以爲他贏得赫赫戰功,但也可能就是他軍事生涯的終點。一旦解決了北方的共和國實力,他和他的部隊就沒有理由繼續呆在北方了。莫拉相信以弗朗哥的政治水平,他一定會給自己安排一個一個尊貴但是沒有實際權力的職位。而他的部隊將被派往南方作戰,然後一定會被打散分配安排到各個不同戰區。

    所以在五月上旬完成了對畢爾巴鄂的三面包圍後(另一面靠着開比斯灣),莫拉並不急於起總攻,而是對於畢爾巴鄂防禦情報進行了一次又一次仔細地研究。根據投誠軍官的情報,莫拉知道共和國方面在畢爾巴鄂的外圍一共修築了兩道防禦工事。這道工事被共和國方面盛讚爲“鋼鐵環”,可見其堅固程度。不過,在莫拉看來這兩道工事之間的縱深太淺,一般在一公里以內,一旦突破一點就可以造成整個防線的崩潰。另外,在畢爾巴鄂周圍的山頂上,經驗老道的米爾和阿羅約還佈置有火力支撐點。這些高高在上的火力點視野開闊,可以輕易地封鎖來犯者的進攻路線。他們知道自近代大炮射程增加後,城區就不再是保衛城市的決定性戰場,取而代之的是屏護城市的城郊高地。

    按照莫拉和他的參謀班子的意見,他們不打算用國民軍士兵的血肉去贏得這場戰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告訴他們,對於嚴密防守而且佔據地利的目標進行攻擊,火力是第一位的。所以,莫拉決定先按兵不動,等待意大利的援兵。在此期間,他請求禿鷹軍團先奪取制空權,以便下一步大規模進攻的展開。自1936年7月31日開始,禿鷹軍團已經在西班牙的天空廝殺了一年多時間,不過現在他們還在使用老式的雙翼戰鬥機he-51而大名鼎鼎的BF109戰鬥機要到1937年7月纔出現在西班牙的戰場上。所幸的是,北線共和國的空軍力量也比較單薄。在與伊-15和伊-16的戰鬥中,憑藉數量優勢和靈活的戰術,禿鷹軍團開始漸漸佔據上風。到了5月底時,禿鷹軍團已經將蘇制戰鬥機趕出了畢爾巴鄂周圍的空域。於是,莫拉派來的轟炸機開始對畢爾巴鄂防線上的堅固工事進行轟炸,以起到“軟化”防線的目的。

    從5月13日開始,意大利人的援兵66續續抵達了畢爾巴鄂的前線。先到達的是武裝黑衫軍第200團,其實作爲裝甲突擊力量,畢爾巴鄂一線的攻堅戰並不太適合他們。接着到達的就是幾支意大利的重炮部隊。其中一個炮兵團裝備了32門neteda15245加農炮。這批老傢伙是由一戰時期的6英寸艦炮改造而成,重達167噸,可以將一47公斤的炮彈打到194公里外。該炮射程遠,威力大,美中不足的是射只有可憐的1分鐘。另一個團裝備了24門mortaioda2108ds攻城臼炮這些臼炮比15245加農炮的歲數還有大,是1900年的產品。重達55噸,可以將一1015公斤的炮彈打到85公里外。這個老傢伙的射更是慢地驚人,生一顆炮彈需要7-8分鐘。

    隨着意大利援軍的到來和制空權的到手,莫拉決定開始起總攻。在此之前,禿鷹軍團的轟炸機和意大利人的重炮會“軟化”共和國方面的防線。然後,在意大利坦克的伴隨下,國民軍的步兵起衝擊。如果遇上坦克和火炮都沒能摧毀的碉堡。國民軍的戰鬥工兵會接近碉堡,採用爆破的方式摧毀它。由於國民軍根據叛逃軍官事前得到了畢爾巴鄂周圍的防禦情報,所以莫拉堅信自己可以用最小的代價打下這座城市。對於自己的收官之戰,莫拉希望它能夠盡善盡美。

    5月30日,天空剛剛泛出魚肚白,轟炸機的轟鳴聲和炸彈的嘯叫聲,就開始宣告國民軍對共和國在北部的最後一個戰略要點的攻勢開始了。在情報的支援下,100公斤、250公斤甚至500公斤在炸彈如雨點般向着共和國部隊的工事飛去。不過,除了個別Rp極差,被炸彈直接命中的外,大部分的工事還是在德意飛機的蹂躪下存活下來。畢竟,30年代的水平轟炸其實是個完全沒有精度可言的打擊手段。再加上地面防空火力的干擾,國民軍上百架次的飛機,投彈上千枚,除了浩大的場面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外,真正取得的戰果寥寥無幾。

    不過,接下來的炮擊就要致命的多。雖然有些意大利老炮的歲數要比操作他們的炮兵還要大,但是他們射出的炮彈依然是那麼的精準和致命。他們先利用neteda15245加農炮的射程優勢,在共和國炮兵的打擊範圍外慢條斯理地打出一的炮彈,閒庭信步般端掉了守軍的一個個炮兵陣地。然後,出場的是mortaioda2108ds攻城臼炮。忙碌的意大利炮兵先花了三個小時的時間,在射陣地上將處於行軍狀態的攻城臼炮組裝起來。然後每門攻城臼炮在一個小時內打出五、六炮彈。最後,1015公斤的炮彈花費30多秒的時間,飛越七八公里的距離,將一個個看上很厚重的鋼筋混凝土工事連同裏面的士兵一起炸碎。準確的情報再加上前沿的炮兵觀察點,這一次意大利打出的炮彈可以說彈無虛。

    做爲防守方的最高指揮官米爾自然明白這樣坐以待斃的危害,很快一個反衝擊的念頭在他的腦海裏升騰起來。可惜,掰掰手指,他現自己名義上雖然指揮了近十萬的守城大軍,但是其中大部分人在幾個月前還不過是普通的工人農民,真正靠得住的只有人民軍和巴斯克民兵三萬餘人。而這些還人有負責“鋼鐵環”的防守任務,經過計算米爾現自己最多隻能抽出了五千餘人動反擊。可是,這一丁點兵力明顯起不到扭轉戰局的作用,於是在參謀長阿羅約的勸說下,米爾放棄了這樣反擊計劃。同時爲了避免在國民軍強大火力下無意義的犧牲,米爾將所有的部隊都撤退到了“鋼鐵環”,希望依靠城區作戰不便於重武器展開的特點,與莫拉的部隊做最後的一搏。

    本書泡書吧。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都會成爲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爲作者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