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79章 平倭(廿一)提議換帥
    不過隨着天氣轉暖,這些問題其實已然解決大半,只是因爲朝鮮收復兩京拉長了戰線,再加上原淪陷區糧食被日軍收走,造成大量難民,以及春耕秋收都被嚴重影響,使得我軍反倒需要向朝鮮提供更多援助,這才顯得我軍糧草依舊不足以支撐下一階段的作戰。”

    他頓了一頓,繼續道:“但朝鮮缺糧問題原不該由我大明朝廷解決,故臣此前已經通過京華商社向朝鮮王李昖提出一項合作,以承包開採朝鮮幾處礦山、煤田及開設鐵廠、生產農具等條件,換取京華商社向朝鮮提供南疆大米來應對朝鮮朝廷之糧食危機……賴皇上洪福,朝鮮方面已經同意了這項交易。”

    這個消息再次讓大家目瞪口呆,心說還有這種玩法?不過轉念一想,又覺得好像的確也沒什麼不可以,本質上這就和大明的開中法一個性質,無非雙方身份有所不同。

    所謂開中法,是洪武三年因山西等邊地急需軍糧,朝廷遂募商人輸糧換取鹽引,憑引領鹽運銷於指定地區,此法稱爲開中。

    而如今高務實搞出的這項交易,則是朝鮮朝廷拿礦山煤田當做鹽引來用,而京華商社倒是本色出演,負責運糧至指定地區。

    如果非要說還有什麼不同,那就是開中法早期商人手裏的鹽是找朝廷領取的官鹽,然後拿鹽販賣而購入內地省份糧食運往邊疆,而如今京華商社運去朝鮮的糧食則來自於南疆——具體這些糧食怎麼來的高務實沒說,不過無論是皇帝還是諸位輔臣,也都不太在意,或者不便細論。

    高務實在財務後勤方面的才能早已無須自證,他既然說糧食問題已經不成問題,那君臣上下也都無話可說,接下來就輪到談談朝鮮前線的南北軍矛盾,以及宋應昌和李如松之間關係微妙的事了。

    其實單說後者,問題並不大,在高務實以書信分別回覆了他們二人之後,兩人的關係不說和好如初吧,至少也能維持表面團結。由於互相之間都得看高務實的面子,這個班子搭配其實也還能夠有效運行。

    真正的麻煩還是在於南北軍不和,這一點是最難辦的。眼下南軍方面在朝鮮沒有誰夠資格和李如松相提並論,出兵的主力也的的確確是遼東軍,因此北軍強勢理所當然。

    然而南軍人數雖少,卻偏偏是火器化程度更高的那部分,尤其是在攻城戰中可以發揮更加明顯的作用,因此他們“有脾氣”也不足爲異。但這樣一來,雙方的矛盾就不好開解了。

    按照高務實的看法,此時要想解決問題,要麼派一位雙方都不敢違逆的新統帥過去——那除了御駕親征之外,幾乎就只可能是他高務實自己了,連戚繼光都不行,因爲李家軍可不見得會給戚帥面子。

    然而高務實現在還並不想去朝鮮,他此前的計劃是除非大明要針對日本本土發動攻勢,否則就還沒到他親自去坐鎮的程度。

    如此一來,就只能用另一套辦法:李家軍回鎮遼東,新派大軍取代李家軍,並與南軍密切配合,進行下一階段的作戰。

    這個計劃的好處是高務實手裏有人可用,壞處是要調整九邊和察哈爾新收復地區的防務,多少有點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意思,如果萬一調動之後出了什麼亂子,提議之人肯定是要被牽連的。

    直白點說就是這麼幹很需要魄力,要敢於承擔可能出現的變亂,對於大明內閣這個層級而言,求穩大抵總是大家的第一訴求,因此在這之前根本沒人從這個角度來考慮。

    不過,這對於高務實而言卻談不上危險。察哈爾力量真空之後,這片地區周圍的幾股力量都曾經在他高某人旗下作戰,而他也有足夠的威望和實力震懾他們。故此,只要他高務實本人沒有離開中樞,而是繼續坐鎮於京師,就不怕這些勢力敢有什麼非分之想。

    當前的問題是調誰去取代李如松。隨着江南漕軍倒戈的倒戈、請降的請降,戚繼光馬上就能回京覆命了,以他的身份地位當然是足以去取代李如松的。

    只不過,戚繼光這個禁衛軍司令即將任期結束,接下來高務實對他的安排是出任軍校校長,好讓大明的軍事體系逐漸走向正規化、現代化,免得如以往歷朝歷代一樣,名將全靠“天選”。

    這件事非常重要,在高務實眼裏甚至比朝鮮方面當前的戰事更要緊,所以戚繼光另有重任,不能去朝鮮耽擱。

    如果從就近原則來說,蕭如薰也可以去,但蕭如薰善守未必善攻,況且他還不是總兵身份,派他去取代李如松可能會讓朝鮮覺得大明對他們的支持力度下降了,於是因爲惶恐不安而搞出什麼妖蛾子,反而不美。

    這樣一來,在皇帝詢問誰可以替代李如松時,高務實便幾乎不出諸位輔臣意料之外地推舉了他的老部下:麻貴。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Dr.徐嘉輝”、“嶽曉遙”、“巔峯舞動”、“日月不落夏威夷”、“曹面子”、“單騎照碧心”的月票支持,謝謝!

    PS:感冒未愈,昨晚又是晚飯後睡着了,凌晨一點才醒,所以這章拖到了凌晨五點半,抱歉。不過這不影響今天晚上的正常更新……如果我沒再次睡着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