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284章 總百揆(廿五)明與暗
    德川家康此言出口,成田甲斐眉頭微挑,搖頭道:“左府此言差矣。”

    “啊,恕在下失言。”德川家康立刻明白甲斐姬的意思,行禮致歉道:“三崎殿,家康失禮了。”

    甲斐姬這才微微一笑,點頭道:“我來此處不便,待會兒再與左府詳談,失禮。”

    德川家康也知道甲斐姬身份敏感,忙道:“三崎殿言重了,家康省得。”然後朝身後瞥了一眼本多正信,後者立刻一揮手,下令道:“旗本衆,四散保護三崎之上。”

    這裏可能需要解釋幾個名詞,就是剛纔這裏頭出現的三種對甲斐姬的稱呼。

    一開始德川家康稱呼她爲“公主”,其實這個“公主”是漢、日翻譯問題,實際上在日語裏的公主就是“姬”。後世不少二次元女孩喜歡自稱“某某姬”,也就是日語中的“公主”之意。

    日語中的“姬”多指大名、豪族、支城主家中的女兒,漢語中對等稱之爲公主——但是這裏的“公主”和皇室的“公主”有別,因爲日本皇室公主的正式稱呼是“內親王”。故,這個“公主”的“公”可能更相當於“公爵”,全意則是公爵之女。

    具體要稱呼“某姬”,則一般是用公主名字中的一、兩個字,或者出生地,加上“姬”來區分。甲斐姬自然屬於前者,否則她就叫該叫做“忍城姬”了。

    不過,公主出嫁之後,往往會有新的稱呼,通常情況都有好幾種,這裏只說前文出現的“三崎殿”和“三崎之上”。

    “某殿”、“某某殿”,顯然是一種尊稱。而在日本要被稱之爲“殿”,必定是十分有權有勢的。而且不只是女性,男性也可以被稱爲“殿”,這是彰顯一種威嚴感。

    換句話說,“某姬”只是意味着血統、家格比較高,但這位公主本人地位權勢如何,那不好說。但如果是“某殿”,不用多想,肯定有權有勢,而且一般來說,“某殿”意味着她在“某”處有自己的宮殿。

    比如澱殿,就是因爲茶茶在澱川有宮殿。那麼,“三崎殿”自然是因爲甲斐姬在三崎城有宮殿。

    的確是有的。高務實雖然自己沒去過三崎,甚至壓根就沒到過日本,但他當初就是把三崎城作爲在日本的橋頭堡打造的,因此批准了關東艦隊請求在三崎城爲他建造一處別院的計劃,不過他其實到處都有別院,也不缺這一處,於是把這座別院送給了甲斐姬。

    由於高務實偷懶——其實他是忘了,總之沒給這座別院取名,因此日本國內就直接以三崎爲名,甲斐姬也就成了“三崎殿”。

    那麼“三崎之上”又是什麼呢?其實“之上”也是個尊稱,只不過相較於男女通用的“殿”,“之上”是對尊貴女子的敬稱,相當於對男性稱呼某某大人。

    德川家康第一次稱呼甲斐姬是公主,正如他自己所言,是一時喫驚沒注意,下意識喊出了記憶最深的稱呼,事實上此時甲斐姬早已出嫁,故這個稱呼雖然也沒錯,但還是不該這麼叫。

    於是他改口“三崎殿”,這是男女通用的尊稱,主要體現甲斐姬此時的權勢——代表高務實和他派駐在日本的關東艦隊。

    而本多正信稱呼甲斐姬爲“三崎之上”,剛纔已經說過了,相當於女版的“三崎大人”,這同樣也是承認甲斐姬的權勢,但是淡化了她的權勢是因爲高務實而獲得的這一點。

    這其中細微的差別,也是需要細品的,可以說明當事人心境的區別。

    家康旗本衆要如何保護,甲斐姬並不在意,她朝德川家康微微點頭之後便轉身回到了女轎之中。不過,當身邊人爲她掀開轎簾子之時,她稍稍一頓,頭也不回地丟下一句話:“石田治部少輔不久前召集衆人開會,商議是否要在今晚除掉左府……”

    德川家康握着扇子的手猛然一緊,身後衆家臣更是陡然緊張,井伊直政等人更是下意識就伸手按住了刀柄。

    然而,甲斐姬的話又悠悠傳來:“不過左府不用太擔心,他們沒能達成共識。”

    家康正要追問,卻見甲斐姬已然回到轎中,此時再發問未免有些失禮,因此猶豫踟躕。但他擔心失禮,本多正信卻不會。

    本多正信也不管甲斐姬是否能看到,出列朝女轎鞠躬問道:“還請三崎之上示下,敝主公此行去大納言府上是否會有危險?”

    轎中傳來甲斐姬清亮的聲音:“不必擔心,石田治部少輔並不打算作此愚行。”

    本多正信鬆了口氣,剛要致謝,卻冷不丁又聽見甲斐姬輕笑一聲,道:“不過,他這人自視甚高,喜歡別人對他生起琢磨不透的感覺,因此或許會做出一些戲弄之舉,諸位去了便知,但不必多慮。”

    德川家康不由皺眉,而本多正信若有所思的沉默了一下,恭敬致謝:“多謝三崎之上見教,我等知道怎麼做了。”

    這一次,女轎裏再無聲響。

    “左府平安抵達,在下便放心了。爲了掩人耳目,方纔三崎之上是假扮成高臺院的,在下也不得不扮成高臺院的侍女。”藤堂高虎嘻嘻笑道:“一早便不停在大街小巷巡視,尚未發現可疑之人。爲防萬一,去前田大人府上一路,在下已部署周密,請左府放心而行。”

    高虎這般笑嘻嘻的模樣自然是爲了讓家康隨員安心,他一口氣說完,也不看衆人如何反應,便在前引路。家康倒是鎮定,只是輕輕點了點頭,也坐回了轎中。

    太閣在世時,家康與高虎便有了交情。高虎乃是一個有先見之明的男子,與家康也算有奇緣。當時,高虎奉秀吉之命在內野聚樂第爲家康建府邸。從那時起,他便深信,家康會成爲秀吉之後的執掌權柄者……直到他在朝鮮成了高務實的階下囚。

    見識過這位大明“關白”的風采後,高虎覺得日本着實太小,也只有唐國這種鍾靈毓秀的地方纔能生出那般無暇的人物。

    藤堂高虎當時便已確定,既然高閣老對日本有了安排,那無論誰反對也沒用,包括德川家康。至於後來,當他得知家康也和高閣老談好了條件,他就更爲自己的先見之明慶幸了。

    此時的德川家康也已經打定主意,天下紛亂數十年,內戰、外戰,死了不知道多少人,不知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日本不該再繼續這樣下去了。

    爲了天下安泰,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德川家康都要終結亂世,即便條件是臣服於大明,甚至以高務實之庶子繼承德川家名也在所不惜。

    其實,在看到徵朝失利,高務實將勢力悄然張開之時,家康這種想法便已深深紮根於心底,成了他的使命。若無此種心境,他不會冒如此大的風險,前來向利家答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