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124章 道統之爭 上
    儒家哲學的入世傾向,是“崇實黜虛”精神的必然結果。在探討現實社會政治發展規律的過程中,孔子所倡導的也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

    他說:“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求學應當具備客觀的態度,不能以自己的主觀想像替代實際的學習。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學習不是爲了知識而知識,將學習當成一種智者的遊戲。

    先秦諸子與古希臘哲人的重要區別在於:促使他們進行研究的動力不是形而上的興趣,而是生逢亂世,救國救民的憂患。所以孔子一向強調“學以致用”。

    例如他要求學生學習詩經,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學習詩經意義重大,甚至到了“不學詩無以言”的地步。

    但是,學習詩經絕不是僅僅爲了個人的欣賞或消遣。孔子指出:“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

    即使把詩經背誦得非常準確,但是授予政權不會行使,派往列國擔任使者,在談判的時候不會對答,那學習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所以孔子特別強調“學以致用”,他說:“君子學以致其道。”

    實學精神是儒家文化中的一種基本傾向,而且具有普世性的價值,這可以從儒學幾千年的發展中得到證明。

    從西漢到東漢,儒生們過度開發了儒學內部外在超越性的思想資源,致使社會上出現了“虛飾浮誇”的學術空氣。今文經學離題萬里的“微言大義”,古文經學日趨繁瑣的“訓詁考據”,都背離了儒學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的治學旨趣。

    東漢王充一部論衡,就是針對社會虛浮弊病發出的戰鬥檄文,“實”與“虛”可以說是全書出現頻度最高的關鍵詞。王充還對社會上所以會產生這樣多虛浮之詞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根子就在於迷信儒家聖賢留下的所謂經典。

    他說:“世信虛妄之書,以爲載於竹帛上者,皆賢聖所傳,無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諷而讀之。睹真是之傳與虛妄之書相違,則並謂短書,不可信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高務實在檢索經史子集文獻時,發現最早將“實”與“學”兩個概念連用的也是王充。

    他說:“韓子非儒,謂之無益有損,蓋謂俗儒無行操,舉措不重禮,以儒名而俗行,以實學而僞說,貪官尊榮,故不足貴。”

    當然這裏所使用的“實學”概念與宋明以後學者的用法還有區別,此處的“學”是一個動詞而非名詞。但是誰都知道,漢語的語法是不嚴謹的,各種詞性可以相互轉換,後世的實學就是從這些詞彙中發展而來。

    王充偶然用到實學一詞,一方面說明當時實學還屬於儒學的一種精神傾向,尚未形成穩定的學術流派;另一方面王充力闢經學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虛妄不實”的錯誤,也就是在開拓實學。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國佛教、道教發展的高峯時期,儒學發展相對停滯。宋明理學要恢復聖王的“道統”,必須重新振奮儒家原有的實學文化,故又一次在思想界掀起了“崇實黜虛”的文化潮流。

    宋初儒生胡瑗首先舉起“明體達用”的旗幟,反對社會上“尚聲律浮華之詞”的不良學風,後來被黃宗羲稱爲“篤實之學”。

    以後,張載主張“太虛者,天之實也。萬物取足於太虛,人亦出於太虛。”“惟太虛無動搖,故爲至實。”他以“太虛即氣”的元氣本體論思想,反對佛老宗教思想中的空無。

    二程則說:“夫誠者,實而已矣。實有是理,故實有是物;實有是物,故實有是用;實有是用,故實有是心;實有是心,故實有是事。”他們把萬物的規律看成天地間的實理,以此反對佛老超自然、超人間的宗教學說。

    朱熹發揮二程的“實理論”思想,指出:“吾儒萬理皆實,釋氏萬理皆虛。”一時間“崇實黜虛”成爲宋明思想界的主要話題,“實學”一詞頻頻見諸於當時思想家的著作中。

    當時思想家所反對的“虛”就是佛老,這一點並沒有疑義,但是要倡導什麼樣的“實”,各家的見解並不統一。

    高務實覺得,程朱陸王注重對儒家內在超越精神的發展,注重本體論的研究和心性道德的修養,所以他們的實學可以稱爲“道德實學”。

    而王安石、李覯、陳亮、葉適、王廷相注:大家注意一下這位,他對高拱的實學理論和實踐影響很大,一般看法都認爲高拱就是王廷相經世實學思想的繼承者和實踐者等人則側重於儒家的事功思想,他們的實學可以稱爲“經世實學”。

    高務實對於“道德實學”是沒有太多好感的,他從穿越以來一直都認爲“只有實學可以救大明”,這裏的“實學”其實指的就是“經世實學”,也就是高拱傳承自王廷相的實學。

    可是,“經世實學”怎麼就和陸王心學嚴重對立,以至於高務實認爲這個矛盾不可調和了呢

    ps:這一章講實學尤其是經世實學的本質,可能又要被認爲我水字數了,但我今天動筆前想了足足一個小時,還是認爲這一章非有不可。

    本書的核心,從始至終就不是裝逼打臉之類的事,這一點諸位能看到今天的讀者應該都可以感覺出來。“經世實學改革”纔是本書劇情推動的根本內核,因此我必須找一個節點把實學精神說明白,把它與晚明時期的陸王心學“道統之爭”的根由說明白,否則全書的所有內容就都成了空中樓閣書中這些人爲什麼要爭

    因此,不僅這一章,連帶下一章我也還要把陸王心學的相關問題講一講,然後雙方對比一下,解釋一下高務實的做法根源。不過整個“水字數”的篇幅就是今、明兩章,後續我就不會集中講述了。

    對於“不愛看理論”的朋友,今天這章我忘了提前說明,非常抱歉,但明天的一章您可以不訂閱,直接跳到後天的實學派高層會晤,對於“直接劇情”影響應該不會太大。

    感謝書友“willwolf”、“hamw05”、“曹面子”、“霜之寶瓶”的月票支持,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