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點小說 > 大明元輔 >第082章 寧夏之變(中)
    面對一羣自己的親信黨羽和昔日部下,哱拜說出這樣一番話來,當然不是真要傾家蕩產爲大家,而是要激起他們感恩與同仇敵愾之心。

    手段雖然老套,但只要效果好,就是好手段。衆將聽了這番披肝瀝血的話,一起跪拜下來,個個高呼說願與哱拜父子榮辱與共。

    哱拜見狀大喜,急忙上前一一扶起衆將,口中讚揚和感謝的話彷彿不要錢似的往外拋。

    但當他將大夥都扶起之後,哱拜卻又輾轉踱步,眉宇之間似有濃得化不開的憂愁。

    衆將之中有那聰明人見了,立刻出言詢問。

    哱拜做出一副瞞不過去的模樣,唉聲嘆氣地道:“寧夏巡撫梁問孟貪婪無度,虐待下屬,大奸似忠,心狠毒辣。他知我哱拜歷來對屬下極厚,我哱拜一日不死,他梁問孟豈能順順當當從軍餉中伸手?是以我與梁問孟之間已是不死不休之局。

    至於你們,也是一樣。士卒譁變素爲文官之所忌,你等若繼續留守營中,屆時上官責切,生不如死;逃離寧夏,則如孤魂野鬼,妻小難存。我與弟兄們如今得罪梁問孟至此,爲弟兄計,恐怕只能誅殺梁問孟,起事自立,尚有一線生機。無奈此舉乃是犯上作亂,行之則再無後路可退……如何是好,還請衆弟兄好生思量。”

    劉東暘、許朝等人思忖良久,最終還是一貫膽子最大、實力也最強的劉東暘站了出來,向哱拜表明願同生共死,相約起事。其餘人見劉東暘如此,也都紛紛效仿,請哱拜爲首領,帶大夥“闖出一條生路”。

    也許是因爲做戲要做全套,也許是哱拜還有其他顧慮或者思考,總之哱拜父子依舊不肯答應,哱拜甚至義正言辭地與衆人明言,說自己絕不行叛亂之事。不過他又留了個後門,說如果諸將認爲不舉兵不足以讓朝廷重視,那也只能以討響爲要。

    衆將認爲哱拜是真心爲他們考慮,紛紛表示同意。於是哱拜令諸將回營聯絡各級軍官,立約於本月二十九集體再諫。

    此後,在劉東暘帶領之下各營下級軍官頻繁藉故走動,拉攏兵卒。下級軍官如王文德、何應時、陳雷、白鸞、馮繼武等,串聯者高達八十餘人。

    除了寧夏城中的四大營之外,寧夏附近的許多堡塢守備軍官也都參與其中,並夜會關帝廟,共遵劉東暘、劉川白、張文學爲會長,義結金蘭。

    劉東暘立於正中,高聲起誓道:“今各營兄弟義結金蘭,同心起事,誅殺惡官,以圖活路。撫標參將、衛指揮使哱家父子智勇雙全,義薄雲天,歷來深得軍心,值得我等追隨。衆兄弟務必嚴守機密,謹慎行事,不得被梁問孟察覺以免敗露,枉送弟兄性命。今日我等在此立誓,不求同生,但求共死,拳拳之心,天日可鑑!”

    劉川白緊隨其後,也大聲道:“正如哱參戎日前所說,此次我等一旦起事,那在朝廷看來就是叛亂謀反,再難回頭。然則事已至此,不反也是死路一條,還不如放手一搏,或能博得一條出路!我知衆兄弟有不少人都對哱參戎父子乃是蒙古人有所憂心,但擁立哱拜、哱承恩父子也是迫不得已。諸位兄弟,如果不是朝廷大削軍餉,如果不是梁問孟再三克扣,甚至……如果朝廷屆時肯再招撫,那我等又何須揹負叛賊之名?”

    張文學也在一旁幫腔,作勢嘆道:“是啊,本就是欠餉激變,但凡還有條生路,誰肯鋌而走險?委實被逼無奈,衆兄弟都再難忍受折磨,這纔不得不出此下策。

    我等此番所爲,若朝廷能有明斷,那自是好事,但如果朝廷是非不分,那兄弟們也只好起兵自立,也不枉此生能做一回好漢子!”

    好的,壞的,硬的,軟的,該說的都說了。衆人本就一肚子不滿,現在當着許多同袍,誰也不肯自承是個孬種,於是紛紛下定決心,相約起事。而哱拜則命家丁部將巧借名目,攜本部私兵逐次入城,各行安頓,以待軍令。

    本月二十四,寧夏巡撫梁問孟派人請總兵官張惟忠陪同視察城防,張惟忠引寧夏鎮城遊擊將軍梁琦、寧夏鎮城守備馬承光拜見。

    張惟忠雖是武將,但素有忠直名聲,梁問孟對他的態度倒還不錯,溫言道:“自本撫到任,就面臨朝廷大削三邊軍餉,事關重大,職責如山,因此一直忙於庶務,以至於迄今對寧夏防務尚不知全部。

    日前,戎政侍郎、七鎮經略高宮保念及同門之誼,還曾特意致函與本撫,說本撫如今在寧夏是內外交困——外有套虜,內有驕兵。他提醒本撫小心提防,二者皆不可輕視,不知張總戎對此有何見地?”

    高務實現在早已不僅是“文名鼎盛”,其武功更是名動天下,尤其是九邊各鎮常年與蒙古人作戰,對於前幾年打出了漠南大勝的高宮保更是人人誇讚、個個景仰。梁問孟此刻特意點明高務實是他的“同門”,又說高務實日前親自致函與他,本身倒不是爲了炫耀,而是爲了在不經意之間拉近自己和張惟忠的心理距離,同時也讓張惟忠對他更有信心一些。

    拉大旗作虎皮嘛,這一手不止是高務實會,梁問孟看來也是個中好手。

    張惟忠本來是個沉默寡言的陝西漢子,原打算少說少錯,但一聽梁撫臺擺出了高宮保,心中一動,決定仔細說道說道,於是拱手一禮,認真地道:“回稟撫臺,寧夏鎮城直轄五衛,其餘領有靈州、興武、韋州、平虜五個千戶所及寧夏中衛、寧夏後衛,另有正兵營、奇兵營、援兵營、遊兵營等其他營各三千。

    如今,寧夏一鎮在冊且實有的馬步軍人數,攏共是三萬七千八百名,但邊將私兵均不在其內,具體多少時時有變,末將不敢輕言。各部兵馬平時劃地而守、各司其責,戰時則彼此策應,協同作戰。

    寧夏鎮城堡衆多,兵以堡聚,墩臺以明烽火,邊垣以限華夷,至今已修築墩臺三十五座、營堡十七座,與寧夏鎮城內外兩城合稱寧夏四十九城。此外,還有關牆溝壑四百五十三處,年年加固改進,關口石砌十八丈,高二丈三尺;女牆高七尺下闊三丈上闊一丈八尺。

    若說外防局面,則北斬山長五百九十七丈,南斬山七十六丈,深溝高壘,重兵守護,中依黃河,西據賀蘭。惟河東至花馬池一帶地勢平緩,無險可守,故設河東重險四道,並先後修建沿河邊牆、陶樂長堤、北關西關等工事,可謂固若金湯。

    若說內兵叛亂,我朝律法森嚴,上下協防之下,作亂者實爲少數耳。不過雖則如此,但寧夏城內依然設有多重關門,只需引領一部據險而守,施令各部馳援,便可萬無一失。”

    梁問孟聽張惟忠說得如數家珍,心下滿意,大加讚賞。兩人站在城樓高臺上看了看,梁問孟指着寧夏城中兩處人聲鼎沸的大宅問道:“這兩處是何方人家,怎的如此興旺?”